摘要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中西医对肺癌的研究综述) | 第16-25页 |
1. 中医学对肺癌的研究 | 第16-20页 |
1.1 传统中医对肺癌的研究 | 第16-17页 |
1.1.1 病名 | 第16页 |
1.1.2 病因病机 | 第16页 |
1.1.3 治则治法 | 第16-17页 |
1.2 现代中医对肺癌的研究 | 第17-20页 |
1.2.1 病因病机 | 第17-18页 |
1.2.2 治则治法 | 第18-19页 |
1.2.3 辨证分型治疗 | 第19-20页 |
1.2.4 专方专药治疗 | 第20页 |
2. 非小细胞肺癌的西医疗法 | 第20-23页 |
2.1 手术治疗 | 第21页 |
2.2 放射治疗 | 第21页 |
2.3 药物治疗 | 第21-23页 |
2.3.1 化学药物治疗 | 第21页 |
2.3.2 分子靶向治疗 | 第21-22页 |
2.3.3 抗血管生成治疗 | 第22页 |
2.3.4 免疫治疗 | 第22-23页 |
3. 艾迪注射液与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和机制研究 | 第23-25页 |
3.1 艾迪注射液组成、功效 | 第23页 |
3.2 艾迪注射液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 第23-24页 |
3.3 艾迪注射液作用非小细胞肺癌的机制研究 | 第24-25页 |
第二部分 循证研究(艾迪注射液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Meta分析) | 第25-85页 |
1. 资料和方法 | 第25-31页 |
1.1 纳入标准 | 第25页 |
1.2 排除标准 | 第25页 |
1.3 文献检索方法 | 第25-27页 |
1.3.1 主要数据库(见附录1) | 第25页 |
1.3.2 检索策略 | 第25-27页 |
1.4 文献筛选 | 第27页 |
1.5 资料提取 | 第27-28页 |
1.6 证据质量评价标准 | 第28页 |
1.7 观察指标 | 第28-29页 |
1.8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9-31页 |
1.8.1 选择效应量 | 第29页 |
1.8.2 异质性检验 | 第29页 |
1.8.3 敏感性分析 | 第29-30页 |
1.8.4 发表偏倚分析 | 第30页 |
1.8.5 森林图 | 第30-31页 |
2. 结果 | 第31-81页 |
2.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第31-32页 |
2.2 纳入研究的一般特征 | 第32页 |
2.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第32-61页 |
2.3.1 随机序列产生 | 第61页 |
2.3.2 分配隐藏 | 第61页 |
2.3.3 对受试者和研究者实施盲法 | 第61页 |
2.3.4 对结局测量者实施盲法 | 第61页 |
2.3.5 结果数据不完整 | 第61页 |
2.3.6 选择性报告和其他偏倚 | 第61页 |
2.4 有效性结局指标 | 第61-71页 |
2.4.1 1年生存率 | 第61-62页 |
2.4.2 临床有效率 | 第62-65页 |
2.4.3 生活质量(KPS评分)改善率 | 第65-67页 |
2.4.5 免疫指标 | 第67-71页 |
2.5 安全性指标 | 第71-81页 |
2.5.1 骨髓毒性 | 第71-77页 |
2.5.2 胃肠道反应发生率 | 第77-79页 |
2.5.3 放射性肺炎发生率 | 第79页 |
2.5.4 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 | 第79-80页 |
2.5.5 肝功能损伤发生率 | 第80-81页 |
2.5.6 肾功能损伤发生率 | 第81页 |
3. 讨论 | 第81-83页 |
3.1 纳入研究的特征 | 第81-82页 |
3.2 纳入研究的质量 | 第82页 |
3.3 艾迪注射液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有效性的评价 | 第82-83页 |
3.4 艾迪注射液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性的评价 | 第83页 |
3.5 艾迪注射液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有效性、安全性的中医理论分析 | 第83页 |
4. 结论 | 第83-85页 |
第三部分 机制研究(艾迪注射液对A549细胞生长、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 | 第85-103页 |
1. 艾迪注射液对肺腺癌A549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85-91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85-86页 |
1.1.1 艾迪注射液 | 第85页 |
1.1.2 肺腺癌细胞株 | 第85页 |
1.1.3 实验试剂 | 第85页 |
1.1.4 实验器材 | 第85-86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86-87页 |
1.2.1 细胞培养 | 第86-87页 |
1.2.1.1 细胞冻存 | 第86页 |
1.2.1.2 细胞复苏 | 第86页 |
1.2.1.3 细胞传代 | 第86-87页 |
1.2.2 不同浓度艾迪培养基配制 | 第87页 |
1.2.3 噻唑蓝还原法(MTT法)检测艾迪注射液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第87页 |
1.2.4 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 | 第87页 |
1.3 实验结果 | 第87-91页 |
1.3.1 MTT法检测艾迪注射液对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第87-91页 |
1.3.2 细胞形态观察 | 第91页 |
2. 艾迪注射液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91-9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91页 |
2.1.1 常用试剂 | 第91页 |
2.1.2 仪器 | 第9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91-92页 |
2.2.1 JC-1检测A549线粒体膜电位变化 | 第91页 |
2.2.2 Hoechst 33342/PI检测A549细胞凋亡 | 第91-92页 |
2.2.3 FITC-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 第92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92-96页 |
2.3.1 JC-1检测A549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 | 第92-93页 |
2.3.2 Hoechst/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 第93-96页 |
3. 艾迪注射液诱导A549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 第96-102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96页 |
3.1.1 常用试剂 | 第96页 |
3.1.2 仪器 | 第9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96-99页 |
3.2.1 Western Blot检测艾迪注射液诱导A549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 第96-97页 |
3.2.2 Western Blot检测凋亡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 | 第97页 |
3.2.3 ReaITime-PCR检测艾迪注射液诱导A549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 | 第97-99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99-102页 |
3.3.1 Western Blot检测艾迪注射液诱导A549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 第99-101页 |
3.3.2 Western Blot检测凋亡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 | 第101页 |
3.3.3 RT-PCR检测艾迪注射液诱导A549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 | 第101-102页 |
4. 讨论 | 第102页 |
5. 结论 | 第102-103页 |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艾迪注射液±培美曲塞和卡铂化疗治疗肺腺癌的研究) | 第103-116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03-106页 |
1.1 一般资料 | 第103-104页 |
1.1.1 病例来源 | 第103-104页 |
1.1.2 诊断标准及分期标准 | 第104页 |
1.1.3 纳入标准 | 第104页 |
1.1.4 排除标准 | 第104页 |
1.2 治疗方案 | 第104-106页 |
1.2.1 分组方法 | 第104-105页 |
1.2.2 治疗方法 | 第105页 |
1.2.3 临床对比指标和判定方法 | 第105-106页 |
1.2.3.1 近期疗效评价 | 第105页 |
1.2.3.2 中医症状积分评价 | 第105-106页 |
1.2.3.3 毒副反应评价 | 第106页 |
1.2.3.4 体力状况情况评价 | 第106页 |
1.2.3.5 生活质量评价 | 第106页 |
1.2.3.6 免疫功能指标检测 | 第106页 |
1.2.3.7 肿瘤标记物(CA125、CA199、CEA、CYFRA21-1)、VEGF、MMP9、细胞质胸苷激酶检测 | 第106页 |
1.2.3.8 统计学分析 | 第106页 |
2. 研究结果 | 第106-111页 |
2.1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对比 | 第106-107页 |
2.2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情况对比 | 第107-108页 |
2.3 两组患者毒副反应情况对比 | 第108页 |
2.4 两组患者体力状况情况对比 | 第108-109页 |
2.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 第109-110页 |
2.6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NK、NKT)对比 | 第110-111页 |
2.7 两组肿瘤标记物(CA125、CA199、CEA、CYFRA21-1)、VEGF、MMP9、细胞质胸苷激酶对比 | 第111页 |
3. 讨论 | 第111-114页 |
3.1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对比 | 第112页 |
3.2 申医症状积分改善情况对比 | 第112-113页 |
3.3 两组患者的体力状况比较 | 第113页 |
3.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 第113页 |
3.5 两组患者毒副作用发生情况比较 | 第113页 |
3.6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NK、NKT)比较 | 第113-114页 |
3.7 两组肿瘤标记物(CA125、CA199、CEA、CYFRA21-1)、VEGF、MMP9、细胞质胸苷激酶比较 | 第114页 |
4. 结论 | 第114-116页 |
第五部分 本研究创新点 | 第116-117页 |
第六部分 结语与展望 | 第117-119页 |
1. 结语 | 第117页 |
2. 展望 | 第117-119页 |
附录 | 第119-126页 |
附录1 检索主要数据库 | 第119-120页 |
附录2 资料提取表 | 第120-121页 |
附录3 偏倚风险评估表 | 第121-122页 |
附录4 KPS、PS评分标准 | 第122-123页 |
附录5 毒副反应评价标准 | 第123-124页 |
附录6 EORTC QLQ C30评分表 | 第124-12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作者简介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