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环境背景 | 第9页 |
1.1.2 能源背景 | 第9-10页 |
1.2 氮氧化物(NO_x) | 第10-13页 |
1.2.1 氮氧化物来源 | 第10-11页 |
1.2.2 氮氧化物危害 | 第11-12页 |
1.2.3 氮氧化物的去除方法 | 第12-13页 |
1.3 光催化技术 | 第13-16页 |
1.3.1 光催化基本原理 | 第13-14页 |
1.3.2 光催化在去除NO_x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1.3.3 光催化在产氢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3.4 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18-26页 |
2.1 实验原料和设备 | 第18-20页 |
2.1.1 实验试剂和气体 | 第18-19页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19-20页 |
2.2 光催化剂性质的表征方法 | 第20-22页 |
2.2.1 X射线衍射图谱(XRD) | 第20页 |
2.2.2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 | 第20页 |
2.2.3 透射电镜(TEM) | 第20页 |
2.2.4 N2吸附-脱附等温线的测定(BET) | 第20-21页 |
2.2.5 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DRS) | 第21页 |
2.2.6 红外光谱(FT-IR) | 第21页 |
2.2.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1页 |
2.2.8 拓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 | 第21页 |
2.2.9 光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1-22页 |
2.3 催化剂性能评价 | 第22-26页 |
2.3.1 光催化氧化NO及其反应装置 | 第22-23页 |
2.3.2 光催化产氢 | 第23页 |
2.3.3 实验条件 | 第23-24页 |
2.3.4 光催化剂活性评价方法 | 第24-26页 |
第3章 微波合成介孔CeO_2-CNT串联结构及其光催化氧化NO性能研究 | 第26-36页 |
3.1 引言 | 第26-27页 |
3.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7页 |
3.3 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 第27-32页 |
3.3.1 X射线衍射图(XRD)分析 | 第27-28页 |
3.3.2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分析 | 第28-29页 |
3.3.3 透射电镜(TEM)分析 | 第29-30页 |
3.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分析 | 第30-31页 |
3.3.5 UV-visDRS光学性质分析 | 第31页 |
3.3.6 比表面积(BET)分析 | 第31-32页 |
3.4 光催化氧化NO性能 | 第32-33页 |
3.5 光电化学测试 | 第33-34页 |
3.6 光催化机理 | 第34-3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NH_2-UiO-66中非配位的氨基(-NH_2)锚定二价铜离子作为可见光催化剂用于NO氧化 | 第36-52页 |
4.1 引言 | 第36-37页 |
4.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7-38页 |
4.2.1 合成NH_2-UiO-66(Zr) | 第37页 |
4.2.2 合成NH_2-MIL-125(Ti) | 第37页 |
4.2.3 合成Cu(Ⅱ)-NH_2-UiO-66(Zr) | 第37页 |
4.2.4 合成Cu(Ⅱ)-NH_2-MIL-125(Ti) | 第37-38页 |
4.2.5 合成Fe(Ⅲ)-NH_2-UiO-66(Zr)和Co(Ⅱ)-NH_2-UiO-66(Zr) | 第38页 |
4.2.6 合成Cu(Ⅱ)@SiO | 第38页 |
4.2.7 合成Cu(EDTA)-NH_2-UiO-66(Zr) | 第38页 |
4.2.8 合成Ag(Ⅰ)-NH_2-UiO- | 第38页 |
4.2.9 合成HAuCl4-NH_2-UiO-66(Zr)[Au(Ⅲ)-NH_2-UiO-66(Zr)] | 第38页 |
4.3 催化剂结构表征 | 第38-42页 |
4.3.1 X射线衍射图(XRD)分析 | 第38-39页 |
4.3.2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分析 | 第39-40页 |
4.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分析 | 第40页 |
4.3.4 比表面积(BET)分析 | 第40-41页 |
4.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图谱(FT-IR) | 第41-42页 |
4.3.6 UV-visDRS光学性质分析 | 第42页 |
4.4 光催化活性 | 第42-43页 |
4.5 铜离子配位研究 | 第43-46页 |
4.5.1 催化剂洗涤次数调变 | 第43-44页 |
4.5.2 铜离子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44页 |
4.5.3 不同阳离子光催化活性 | 第44-45页 |
4.5.4 不同阴离子光催化活性 | 第45页 |
4.5.5 不同MOFs载体的光催化活性 | 第45-46页 |
4.6 光催化活性稳定性 | 第46-47页 |
4.7 光催化机理探究 | 第47-49页 |
4.7.1 活性物种捕获实验 | 第47-48页 |
4.7.2 XAFS测试分析 | 第48-49页 |
4.7.3 可能的光催化机理 | 第49页 |
4.8 ⅠB族中的Ag(I)和HAuCl4[Au(III)] | 第49-50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5章 NH_2-MIL-125(Ti)中非配位的氨基(-NH_2)锚定二价铜离子作为可见光催化剂用于产H_2 | 第52-65页 |
5.1 引言 | 第52-53页 |
5.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53-54页 |
5.2.1 合成NH_2-MIL-125(Ti) | 第53页 |
5.2.2 合成Cu(Ⅱ)-NH_2-MIL-125(Ti) | 第53页 |
5.2.3 合成Cu(Ⅱ)-NH_2-UiO-66(Zr) | 第53-54页 |
5.2.4 合成Pt/NH_2-MIL-125(Ti) | 第54页 |
5.2.5 合成Cu(EDTA)-NH_2-MIL-125(Ti) | 第54页 |
5.3 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 第54-58页 |
5.3.1 X射线衍射图(XRD)分析 | 第54-55页 |
5.3.2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分析 | 第55页 |
5.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分析 | 第55-56页 |
5.3.4 比表面积(BET)分析 | 第56-57页 |
5.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图谱(FT-IR) | 第57-58页 |
5.3.6 UV-visDRS光学性质分析 | 第58页 |
5.4 光催化产氢性能和活性稳定性测试 | 第58-59页 |
5.5 循环伏安(CV)测试分析 | 第59-60页 |
5.6 XAFS测试分析 | 第60-61页 |
5.7 光催化产氢机理及机理验证 | 第61-63页 |
5.8 光电化学测试 | 第63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个人简介 | 第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