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动物学论文--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论文

基于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的祁连山东段高原鼢鼠与白牦牛营养生态位研究

摘要第3-5页
summary第5-6页
第一章 前言第10-12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2.1 稳定性同位素技术(Stable Isotope Analysis,SIA)简介第12-13页
        2.1.1 稳定性同位素概念第12页
        2.1.2 SIA应用于动物营养生态研究的基本原理第12-13页
    2.2 SIA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第13-15页
        2.2.1 确定动物的稳定性同位素富集因子第13-14页
        2.2.2 不同研究目的的SIA模型第14-15页
    2.3 SIA在啮齿动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第15-17页
        2.3.1 在啮齿动物食性研究的应用第15-16页
        2.3.2 在啮齿动物营养生态位研究的应用第16-17页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第17-23页
    3.1 研究区概况第17页
    3.2 研究内容第17-18页
        3.2.1 高原鼢鼠栖息地植物稳定性同位素特征第17页
        3.2.2 高原鼢鼠和白牦牛不同时间尺度的食性第17页
        3.2.3 高原鼢鼠和白牦牛营养生态位竞争关系第17-18页
    3.3 样本采集第18-19页
        3.3.1 植物样本采集第18页
        3.3.2 高原鼢鼠样本采集第18页
        3.3.3 白牦牛样本采集第18-19页
    3.4 样本预处理第19-20页
        3.4.1 植物样本预处理第19页
        3.4.2 动物样本预处理第19-20页
    3.5 数据处理第20-22页
        3.5.1 植物分类第20页
        3.5.2 动物富集因子计算第20-21页
        3.5.3 食物贡献率计算第21页
        3.5.4 生态位宽幅计算第21-22页
        3.5.5 生态位重叠计算第22页
    3.6 统计分析第22-23页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第23-46页
    4.1 高原鼢鼠栖息地植物稳定性同位素特征第23-29页
        4.1.1 研究区植物分类及生活型第23-24页
        4.1.2 研究区植物种的稳定性同位素特征第24-26页
        4.1.3 研究区植物科的稳定性同位素特征第26-28页
        4.1.4 研究区不同生活型植物的稳定性同位素特征第28-29页
    4.2 高原鼢鼠与白牦牛食性第29-40页
        4.2.1 高原鼢鼠的食性第29-36页
        4.2.2 白牦牛的食性第36-40页
    4.3 高原鼢鼠与白牦牛营养生态位关系第40-46页
        4.3.1 两种动物食性比较第40-44页
        4.3.2 营养生态位宽幅第44页
        4.3.3 营养生态位重叠第44-46页
第五章 讨论第46-52页
    5.1 动物食性第46-49页
        5.1.1 关于稳定性同位素富集因子第46页
        5.1.2 高原鼢鼠食性第46-48页
        5.1.3 白牦牛食性第48-49页
    5.2 高原鼢鼠与白牦牛营养生态位第49-52页
        5.2.1 高原鼢鼠与白牦牛营养生态位宽幅第49-50页
        5.2.2 高原鼢鼠与白牦牛营养生态位重叠程度第50-52页
第六章 结论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9页
致谢第59-61页
导师简介第61-62页
个人简介第62-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植被退化对尕海湿地土壤抗冲性能及碳组分特征的影响
下一篇:高原鼢鼠头骨几何形态地理分化与种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