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论 | 第7-12页 |
1.1 问题表达 | 第7-8页 |
1.1.1 什么是进程(Inter process)? | 第7页 |
1.1.2 进程的要素 | 第7-8页 |
1.1.3 进程环境 | 第8页 |
1.2 传统的UNIX进程间通信机制 | 第8-9页 |
1.2.1 进程间通信的一些基本概念 | 第8页 |
1.2.2 同一节点上的进程间通信方法 | 第8-9页 |
1.2.3 不同节点上的进程间通信方法 | 第9页 |
1.3 现有的分布式进程通信机制 | 第9-10页 |
1.3.1 PVM(Parallel Virtual Machine,并行虚拟机) | 第9-10页 |
1.3.2 MPI(Message-Passing Interface,报文传递接口) | 第10页 |
1.4 本文的工作 | 第10-11页 |
1.5 本文的结构 | 第11-12页 |
第二章 LINUX进程间通信方式 | 第12-21页 |
2.1 管道(Pipe)和命名管道(FIFO) | 第12-14页 |
2.1.1 管道的特点 | 第12-13页 |
2.1.2 管道的局限性 | 第13页 |
2.1.3 命名管道 | 第13-14页 |
2.2 消息队列(Message Queue) | 第14-15页 |
2.2.1 消息队列的基本概念 | 第14页 |
2.2.2 消息队列的操作 | 第14-15页 |
2.2.3 消息队列的限制 | 第15页 |
2.3 共享内存(Shared Memory) | 第15-17页 |
2.3.1 System V 共享内存 | 第15-16页 |
2.3.2 用系统调用mmap()实现共享内存 | 第16-17页 |
2.4 套接字(Socket) | 第17-20页 |
2.4.1 概述 | 第17-18页 |
2.4.2 使用套接字时几个重要的数据结构 | 第18-19页 |
2.4.3 套接字编程中的几个重要的系统调用 | 第19-20页 |
2.5 为什么要设计新的进程间通信机制?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分布式进程间通信机制的设计思想 | 第21-30页 |
3.1 设计目标 | 第21页 |
3.2 实现基础 | 第21-25页 |
3.2.1 关键字值表(Key list) | 第22-23页 |
3.2.2 守护进程(精灵进程,deamon) | 第23-25页 |
3.3 创建分布式进程间通信 | 第25-26页 |
3.4 读(接收)数据 | 第26-27页 |
3.5 写(发送)数据 | 第27-28页 |
3.6 分布式进程间通信控制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分布式消息队列的设计思想 | 第30-40页 |
4.1 概述 | 第30-32页 |
4.1.1 为什么实现采用消息队列为例? | 第30-31页 |
4.1.2 分布式消息队列的关键字值表 | 第31-32页 |
4.2 创建(打开)分布式消息队列 | 第32-34页 |
4.3 分布式消息队列的操作 | 第34-38页 |
4.3.1 读消息操作 | 第34-36页 |
4.3.2 写消息操作 | 第36-38页 |
4.4 分布式消息队列的控制 | 第38-40页 |
第五章 分布式消息队列的具体实现 | 第40-45页 |
5.1 硬件与软件平台 | 第40-41页 |
5.2 各主要函数的功能 | 第41-45页 |
5.2.1 init_keylist()函数 | 第41页 |
5.2.2 init_deamon()函数 | 第41-42页 |
5.2.3 find_key()函数 | 第42页 |
5.2.4 msgget_d()函数 | 第42页 |
5.2.5 msgsnd_d()函数 | 第42-43页 |
5.2.6 msgrcv_d() 函数 | 第43-44页 |
5.2.7 msgctl_d() 函数 | 第44-45页 |
第六章 与SOCKET通信方式的比较 | 第45-48页 |
6.1 比较原则 | 第45页 |
6.2 比较环境 | 第45页 |
6.3 比较内容 | 第45-46页 |
6.4 比较结果 | 第46-47页 |
6.5 结论 | 第47-48页 |
第七章 总 结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摘要 | 第53-57页 |
ABSTRACT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