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缩略词表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本文所作的工作及论文结构 | 第11-12页 |
| ·本文工作 | 第11页 |
| ·论文结构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AD-Hoc网络介绍 | 第12-17页 |
| ·Ad-Hoc网络概述 | 第12-13页 |
| ·Ad-Hoc网络的历史 | 第12页 |
| ·Ad-Hoc网络的定义 | 第12页 |
| ·Ad-Hoc网络的特点 | 第12-13页 |
| ·移动AD-Hoc网络的结构 | 第13-14页 |
| ·Ad-Hoc网络中的节点结构 | 第13页 |
| ·Ad-Hoc网络拓扑结构 | 第13-14页 |
| ·AD-Hoc网络中的路由协议 | 第14-17页 |
| ·主动式路由协议 | 第14-15页 |
| ·OLSR(Optimmized Link State Routing)最优化链路状态协议 | 第14页 |
| ·DSDV(Destination-Sequenced Distance-Vector Routing)目标序列距离矢量路由协议 | 第14-15页 |
| ·CGSR(Clusterhead Gateway Switch Routing)分簇网关交换路由协议 | 第15页 |
| ·WRP(The Wireless Routing Protocol)无线路由协议 | 第15页 |
| ·反应式路由协议 | 第15-16页 |
| ·AODV(Ad-Hoc On-demand Distance Vector)距离矢量按需路由协议 | 第15-16页 |
| ·DSR(Dynamic Source Routing)动态源路由协议 | 第16页 |
| ·TORA(Temporally-Ordered Routing Algorithm)临时序列路由算法 | 第16页 |
| ·ABR(Associativity-Based Routing)基于相互关系路由协议 | 第16页 |
| ·混合式路由协议 | 第16-17页 |
| 第三章 KTRP协议介绍 | 第17-25页 |
| ·KTRP路由协议概述 | 第17页 |
| ·KTRP路由协议的定义 | 第17页 |
| ·核心树路由协议特点 | 第17页 |
| ·KTRP路由协议算法分析 | 第17-22页 |
| ·核心树的定义 | 第17-18页 |
| ·核心树的生成算法 | 第18-20页 |
| ·核心树动态维护算法 | 第20-21页 |
| ·核心树路由选择算法 | 第21-22页 |
| ·KTRP路由协议中的相关表格 | 第22-25页 |
| ·邻居表(NT) | 第22-24页 |
| ·路由表(RT) | 第24-25页 |
| 第四章 KTRP协议的优化和改进 | 第25-43页 |
| ·KTRP协议存在的问题 | 第25页 |
| ·KTRP协议的改进 | 第25-31页 |
| ·树生成过程的快速收敛算法 | 第25-27页 |
| ·核心树路由算法的改进 | 第27-29页 |
| ·改进的核心树路由算法中关于WR、WH的说明 | 第27页 |
| ·增强型树状路由算法(ETRA)路由过程 | 第27-29页 |
| ·ETRA中的断树融合快速收敛策略 | 第29-31页 |
| ·本策略用到的模型 | 第30页 |
| ·ETRA断树融合过程 | 第30-31页 |
| ·ETRA协议中的表格 | 第31-32页 |
| ·改进的邻居表(NT) | 第32页 |
| ·ETRA中子协议的改进 | 第32-40页 |
| ·WR加入协议的改进 | 第33-36页 |
| ·加入请求报文(RREQ-JOIN) | 第33-34页 |
| ·加入应答报文(RREP) | 第34页 |
| ·加入确认报文 | 第34-35页 |
| ·WR加入过程 | 第35-36页 |
| ·WR HELLO协议的改进 | 第36-39页 |
| ·WR HELLO报文格式 | 第36-37页 |
| ·WR HELLO协议操作过程 | 第37-39页 |
| ·WR Update协议的改进 | 第39-40页 |
| ·WR Update报文格式 | 第39-40页 |
| ·WR Update协议操作过程 | 第40页 |
| ·ETMA路由算法 | 第40-43页 |
| ·改进的树形结构生成算法 | 第40-41页 |
| ·改进的树形结构维护算法 | 第41页 |
| ·改进的树形结构路由算法 | 第41-43页 |
| 第五章 仿真分析 | 第43-55页 |
| ·仿真软件OPNET简介 | 第43页 |
| ·仿真模型 | 第43-47页 |
| ·仿真场景 | 第47页 |
| ·仿真数据分析 | 第47-55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 附录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