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23页 |
1.1 生物固氮 | 第10-11页 |
1.1.1 生物固氮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1.2 生物固氮的应用前景 | 第11页 |
1.2 根瘤菌侵染过程 | 第11-12页 |
1.3 固氮基因及其调控 | 第12-18页 |
1.3.1 固氮基因及其功能 | 第12-13页 |
1.3.2 固氮基因的调控 | 第13-15页 |
1.3.3 NifA蛋白功能的多效性 | 第15-17页 |
1.3.4 根瘤菌中增加nifA基因拷贝数提高其共生固氮效率 | 第17-18页 |
1.4 快生型大豆根瘤菌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5 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18-20页 |
1.5.1 原核生物表达载体的启动子 | 第18-19页 |
1.5.2 根瘤菌中表达载体pTR102 | 第19-20页 |
1.6 基因工程中三亲本杂交 | 第20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1.8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4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25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3页 |
2.1.2 菌株 | 第23页 |
2.1.3 质粒载体 | 第23页 |
2.1.4 各种酶制剂及试剂盒 | 第23页 |
2.1.5 实验所需常用溶液、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 第23页 |
2.1.6 实验所需引物 | 第23-24页 |
2.1.7 主要仪器 | 第24-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46页 |
2.2.1 快生型大豆根瘤菌15067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5-26页 |
2.2.2 nifA基因全长及P_(nifA)-nifA片段的获得 | 第26-30页 |
2.2.3 原核生物表达载体pTR-P_(lac)-nifA的构建 | 第30-41页 |
2.2.4 原核生物表达载体pTR-P_(nifA)-nifA的构建 | 第41-43页 |
2.2.5 大豆根瘤菌工程菌株的构建 | 第43-44页 |
2.2.6 X光片的制作 | 第44页 |
2.2.7 质粒的遗传稳定性测定 | 第44页 |
2.2.8 植物盆栽实验 | 第44-45页 |
2.2.9 统计分析方法 | 第45-46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6-72页 |
3.1 快生型大豆根瘤菌15067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6页 |
3.2 PCR扩增nifA基因全长及P_(nifA)-nifA片段 | 第46-47页 |
3.2.1 PCR扩增nifA基因全长 | 第46-47页 |
3.2.2 PCR扩增P_(nifA)-nifA片段 | 第47页 |
3.3 nifA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7-49页 |
3.3.1 nifA基因的BLASTn分析 | 第47-48页 |
3.3.2 开放读码框分析 | 第48-49页 |
3.3.3 nifA基因自身启动子的分析 | 第49页 |
3.4 原核生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9-61页 |
3.4.1 lac启动子控制的nifA基因的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9-59页 |
3.4.2 P_(nifA)控制下nifA基因的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9-61页 |
3.5 大豆根瘤菌工程菌株的构建及自生条件下稳定性检测 | 第61-65页 |
3.5.1 转土著大豆根瘤菌工程菌株的构建及自生条件下稳定性检测 | 第61-63页 |
3.5.2 转快生型大豆根瘤菌15067工程菌株构建及自生条件下稳定性检测 | 第63-65页 |
3.6 大豆根瘤菌工程菌株在大豆植株上的盆栽实验结果 | 第65-72页 |
3.6.1 转土著大豆根瘤菌工程菌株的盆栽实验结果 | 第65-68页 |
3.6.2 转快生型大豆根瘤菌15067的工程菌株的盆栽实验结果 | 第68-72页 |
第4章 讨论 | 第72-75页 |
4.1 表达载体的选择 | 第72页 |
4.2 启动子的选择 | 第72页 |
4.3 大豆根瘤菌工程菌株的重组质粒的稳定性问题 | 第72-73页 |
4.4 多拷贝nifA基因对大豆根瘤菌固氮能力的促进 | 第73页 |
4.5 下一步实验设想 | 第73-75页 |
第5章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附录 | 第83-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