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间带风电场水动力及泥沙冲刷数值模拟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7-11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7-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 前人相关研究工作的回顾 | 第8-10页 |
1.2.1 潮流的数值模拟 | 第8页 |
1.2.2 波浪的数值模拟 | 第8-9页 |
1.2.3 波流耦合的数值模拟 | 第9页 |
1.2.4 泥沙的数值模拟 | 第9-10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水动力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1-16页 |
2.1 ADCIRC 潮流数学模型 | 第11-12页 |
2.1.1 控制方程 | 第11-12页 |
2.1.2 方程的数值解法 | 第12页 |
2.2 SWAN 风浪数学模型 | 第12-14页 |
2.2.1 模型简介 | 第13页 |
2.2.2 控制方程 | 第13-14页 |
2.2.3 方程的求解 | 第14页 |
2.3 风浪流耦合数学模型 | 第14-15页 |
2.3.1 风场的导入 | 第14页 |
2.3.2 波浪场对潮流计算的影响 | 第14-15页 |
2.3.3 潮流场对于波浪计算的影响 | 第1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三章 二维全沙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6-23页 |
3.1 悬沙模型 | 第16-18页 |
3.1.1 悬移质不平衡输沙方程 | 第16-17页 |
3.1.2 波流共同作用下的水体挾沙能力 | 第17-18页 |
3.2 底沙模型 | 第18-21页 |
3.2.1 推移质不平衡输沙方程 | 第18-19页 |
3.2.2 波流共同作用下的底沙输沙能力 | 第19-20页 |
3.2.3 方程中有关参数的确定 | 第20-21页 |
3.3 输沙方程的解法 | 第21-2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四章 数学模型的验证 | 第23-32页 |
4.1 工程区域自然条件概述 | 第23-25页 |
4.1.1 工程地理位置 | 第23页 |
4.1.2 工程区风况 | 第23-24页 |
4.1.3 工程海域潮汐 | 第24页 |
4.1.4 工程海域潮流 | 第24页 |
4.1.5 工程海域波浪 | 第24页 |
4.1.6 工程海域泥沙 | 第24-25页 |
4.2 模型的验证 | 第25-31页 |
4.2.1 ADCIRC 潮流模型验证 | 第25-28页 |
4.2.2 SWAN 风浪模型验证 | 第28-29页 |
4.2.3 全沙模型验证 | 第29-3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五章 工程实况模拟 | 第32-58页 |
5.1 工程建设前后潮流场模拟 | 第32-43页 |
5.1.1 工程前的潮流场 | 第34页 |
5.1.2 工程前后潮流场的比较 | 第34-43页 |
5.2 风塔基桩冲刷模拟 | 第43-57页 |
5.2.1 常态下的泥沙冲淤模拟 | 第44-51页 |
5.2.2 考虑SE 向风影响的冲淤计算 | 第51-54页 |
5.2.3 考虑E 向极端波浪影响的冲淤计算 | 第54-5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建议 | 第58-60页 |
6.1 总结 | 第58-59页 |
6.2 建议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