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玄武岩大规模高速远程崩滑流事件多因素复合约束机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15页 |
| ·典型滑坡的实例研究 | 第11-13页 |
| ·滑坡动力学机理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以及研究路线 | 第15-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7-33页 |
| ·峨眉山玄武岩的时空分布及构造分区 | 第17-19页 |
| ·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及构造演化史 | 第19-24页 |
| ·大地构造背景 | 第19-21页 |
| ·区域构造及应力场演化史 | 第21-22页 |
|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活动 | 第22-24页 |
| ·峨眉山玄武岩物理力学特性 | 第24-32页 |
| ·峨眉山玄武岩的物理性质 | 第25-27页 |
| ·峨眉山玄武岩的力学参数分析 | 第27-29页 |
| ·峨眉山玄武岩的应力-应变曲线 | 第29-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头寨滑坡研究 | 第33-58页 |
| ·引言 | 第33-34页 |
| ·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 | 第34-37页 |
| ·地形地貌条件 | 第34页 |
| ·地层岩性条件 | 第34-35页 |
| ·地质构造环境 | 第35-36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6页 |
| ·气象条件 | 第36-37页 |
| ·滑坡形态及结构特征 | 第37-40页 |
| ·滑坡的形态 | 第37页 |
| ·滑坡发生区的形态特征 | 第37-38页 |
| ·滑坡堆积区特征 | 第38-40页 |
| ·滑坡岩体演化特征 | 第40-55页 |
| ·峨眉山玄武岩的原生结构 | 第41-42页 |
| ·头寨滑坡的岩体卸荷作用 | 第42-48页 |
| ·头寨滑坡岩体的物理化学耦合风化 | 第48-55页 |
| ·头寨滑坡的运动学特性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四章 烂泥沟滑坡的工程地质特性和特征 | 第58-79页 |
| ·引言 | 第58-59页 |
| ·滑坡区的工程地质条件 | 第59-61页 |
| ·地形地貌环境 | 第59页 |
| ·岩性地质构造条件 | 第59-60页 |
| ·水文工程地质条件 | 第60-61页 |
| ·气候条件 | 第61页 |
| ·滑坡活动阶段的划分及运动特征 | 第61-62页 |
| ·滑坡分区及形态特征 | 第62-66页 |
| ·滑源区 | 第62-64页 |
| ·流通区 | 第64页 |
| ·堆积区 | 第64-66页 |
| ·烂泥沟滑坡孕育、发生和发展过程分析 | 第66-71页 |
| ·岩体产状及其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 | 第67-69页 |
| ·岩体卸荷作用的影响 | 第69-71页 |
| ·烂泥沟滑坡运动学特征分析 | 第71-77页 |
| ·烂泥沟滑坡启动高速机理分析 | 第72-74页 |
| ·滑坡体的持速效应分析 | 第74-76页 |
| ·滑坡体的空气动力学效应分析 | 第76-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79-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