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27页 |
1.1 甘油催化氢解的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甘油氢解为丙二醇的研究进展 | 第8-18页 |
1.2.1 丙二醇的生产工艺 | 第8-9页 |
1.2.2 甘油催化氢解的反应机理 | 第9-13页 |
1.2.3 甘油催化氢解催化剂 | 第13-18页 |
1.3 水滑石类化合物概述 | 第18-26页 |
1.3.1 水滑石及类水滑石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 第18-19页 |
1.3.2 水滑石类化合物的性能 | 第19-20页 |
1.3.3 水滑石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 第20-23页 |
1.3.4 制备条件对HTLc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第23-24页 |
1.3.5 LDHs的应用 | 第24-25页 |
1.3.6 类水滑石化合物在甘油催化氢解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6-27页 |
1.4.1 本论文研究目的 | 第26页 |
1.4.2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7-35页 |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27页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7-28页 |
2.2.1 类水滑石化合物的制备 | 第27-28页 |
2.2.2 氧化物前躯体的制备 | 第28页 |
2.2.3 铜基催化剂的制备 | 第28页 |
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8-31页 |
2.3.1 X-射线衍射表征(XRD) | 第28页 |
2.3.2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28-29页 |
2.3.3 BET比表面积及孔结构测定 | 第29页 |
2.3.4 氢气程序升温脱附(H_2-TPD) | 第29-30页 |
2.3.5 NH3程序升温脱附(NH3-TPD) | 第30页 |
2.3.6 CO_2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 | 第30-31页 |
2.4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31-35页 |
2.4.1 催化剂的评价条件与装置 | 第31-32页 |
2.4.2 色谱分析条件 | 第32页 |
2.4.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2-35页 |
第三章 M~(2+)种类及M~(2+) | 第35-53页 |
3.1 具有不同M~(2+)种类及M~(~(2+))/A1~(3+)比的类水滑石结构表征 | 第35-37页 |
3.2 氧化物前躯体的结构表征 | 第37-40页 |
3.2.1 XRD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37-38页 |
3.2.2 H_2-TPR结果与讨论 | 第38-40页 |
3.3 铜基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 第40-48页 |
3.3.1 XRD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40-41页 |
3.3.2 比表面及孔结构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41-44页 |
3.3.3 H_2-TPD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44-45页 |
3.3.4 NH_3-TPD及CO_2-TPD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45-48页 |
3.4 催化剂甘油氢解性能评价结果及讨论 | 第48-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铜含量对铜锌铝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第53-65页 |
4.1 具有不同Cu含量的Cu-Zn-Al类水滑石前驱体制备 | 第53页 |
4.2 氧化物前躯体的结构表征 | 第53-56页 |
4.2.1 XRD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53-54页 |
4.2.2 H_2-TPR结果与讨论 | 第54-56页 |
4.3 铜基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 第56-61页 |
4.3.1 XRD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56页 |
4.3.2 比表面、孔结构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56-58页 |
4.3.3 H_2-TPD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58-60页 |
4.3.4 NH_3-TPD及CO_2-TPD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60-61页 |
4.4 催化剂甘油氢解性能评价结果与讨论 | 第61-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