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 ·本课题的来源 | 第11页 |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扦插繁殖概述 | 第12-15页 |
| ·扦插繁殖的分类 | 第13-14页 |
| ·扦插繁殖的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扦插植物地下组织生长的模拟仿真框架体系 | 第15-16页 |
| ·扦插繁殖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6-24页 |
| ·提高插条成活率的技术措施方面 | 第16-18页 |
| ·插条生根机理方面 | 第18-23页 |
| ·插条生根及根系生长的计算机模拟方面 | 第23-24页 |
| ·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扦插植物地下组织的形态特征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 第27-33页 |
| ·扦插植物地下组织的形态特征 | 第27-29页 |
| ·插条茎的形态特征 | 第27-28页 |
| ·不定芽的形态特征 | 第28页 |
| ·愈伤组织的形态特征 | 第28页 |
| ·根的形态特征 | 第28-29页 |
| ·扦插植物地下组织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 第29-31页 |
| ·插条茎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 ·不定芽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 第30页 |
| ·愈伤组织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 第30页 |
| ·根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扦插植物地下组织的模拟模型 | 第33-49页 |
| ·扦插植物地下组织的构型 | 第33-36页 |
| ·构型的基本概念 | 第33页 |
| ·扦插植物地下组织的几何构型 | 第33-36页 |
| ·扦插植物地下组织的生长机模型 | 第36-44页 |
| ·插条茎的生长模型 | 第36-38页 |
| ·不定芽的生长模型 | 第38页 |
| ·愈伤组织的生长模型 | 第38-39页 |
| ·根的生长模型 | 第39-44页 |
| ·扦插植物地下组织的可视化模型 | 第44-46页 |
| ·插条茎的可视化模型 | 第44页 |
| ·不定芽的可视化模型 | 第44-45页 |
| ·愈伤组织的可视化模型 | 第45页 |
| ·根的可视化模型 | 第45-46页 |
| ·扦插植物地下组织模拟的数据统计模型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扦插植物地下组织模拟系统的程序设计 | 第49-79页 |
| ·DIRECT3D简介 | 第49-51页 |
| ·选用Direct3D的原由 | 第49-50页 |
| ·Direct 3D开发环境配置 | 第50-51页 |
| ·DIRECT3D数学及编程基础 | 第51-59页 |
| ·三维坐标系、点、矢量 | 第51页 |
| ·三角形、平面法线、顶点法线 | 第51-53页 |
| ·Direct3D设备支持的图元格式 | 第53-54页 |
| ·坐标变换 | 第54-56页 |
| ·光照与材质 | 第56页 |
| ·纹理 | 第56-57页 |
| ·Mesh模型 | 第57-58页 |
| ·显示文本 | 第58页 |
| ·渲染 | 第58-59页 |
| ·系统的界面设计及总体框图 | 第59-61页 |
| ·系统的程序框架 | 第61-64页 |
| ·数据结构设计 | 第61-63页 |
| ·视图类设计 | 第63-64页 |
| ·扦插植物地下组织生长机的程序设计 | 第64-69页 |
| ·创建插条茎及不定芽 | 第66-67页 |
| ·愈伤组织生长 | 第67页 |
| ·轴生长 | 第67-68页 |
| ·生根 | 第68-69页 |
| ·扦插植物地下组织可视化的程序设计 | 第69-77页 |
| ·设置全局渲染状态 | 第70-71页 |
| ·设置变换矩阵 | 第71-72页 |
| ·设置材质与光照 | 第72页 |
| ·渲染轴向树系统 | 第72-75页 |
| ·实时输出模拟数据 | 第75页 |
| ·摄像机系统 | 第75-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9-97页 |
| ·扦插对象简介 | 第79-81页 |
| ·蔷薇 | 第79页 |
| ·迎春花 | 第79-80页 |
| ·柳树 | 第80页 |
| ·菊花 | 第80-8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1-83页 |
| ·扦插实验的材料与方法 | 第81-82页 |
| ·地下组织构型参数获取实验的材料与方法 | 第82-8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3-94页 |
| ·观察结果 | 第83-86页 |
| ·测量结果 | 第86-90页 |
| ·仿真结果 | 第90-92页 |
| ·模型验证 | 第92-94页 |
| ·结论 | 第94-95页 |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7-99页 |
|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第97页 |
| ·存在的不足及后续研究展望 | 第97-99页 |
| 致谢 | 第99-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7页 |
| 附录A:本人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107-109页 |
| 附录B:扦插试验附图 | 第109-113页 |
| 附录C:部分程序代码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