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8页 |
| ·滇池的水源 | 第11-14页 |
| ·滇池的污染原因 | 第14-15页 |
| ·滇池的污染形式 | 第15页 |
| ·滇池污染治理与昆明城市发展的关系 | 第15-17页 |
| ·生态方法治理滇池的可行性分析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利用自然力和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治理滇池 | 第18页 |
| ·构建"滩涂湿地处理系统" | 第18页 |
| ·构建紫根水葫芦处理系统 | 第18页 |
| ·构建梯田式氧化塘处理系统 | 第18-19页 |
|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 ·科学目标 | 第19页 |
| ·社会经济目标 | 第19页 |
|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9-23页 |
|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 ·论文框架结构 | 第20-23页 |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3-33页 |
| ·富营养化 | 第23-25页 |
| ·富营养化的概念 | 第23页 |
| ·湖泊富营养化的成因 | 第23-24页 |
| ·湖泊富营养化的危害 | 第24-25页 |
| ·水环境容量 | 第25页 |
| ·富营养化湖泊治理方法 | 第25-28页 |
| ·物理方法 | 第25-26页 |
| ·化学方法 | 第26-27页 |
| ·生物方法 | 第27-28页 |
| ·卫星城市的发展历程 | 第28-30页 |
| ·第一代卫星城市——依附性的"卧城" | 第28页 |
| ·第二代卫星城市——半独立性的"辅城" | 第28-29页 |
| ·第三代卫星城市——独立性的"新城" | 第29页 |
| ·第四代卫星城市——连绵性的"带城" | 第29-30页 |
| ·思考 | 第30-33页 |
| ·对生态工程的认识问题 | 第30页 |
| ·技术问题 | 第30-31页 |
| ·速度问题 | 第31-32页 |
| ·昆明城市布局问题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滇池污染的现状及治理方法的研究 | 第33-45页 |
| ·滇池流域概况 | 第33-36页 |
| ·地理位置 | 第33页 |
| ·地形地貌 | 第33页 |
| ·气候特征 | 第33-34页 |
| ·人文概况 | 第34页 |
| ·水资源特征 | 第34-36页 |
| ·地表水资源量 | 第34-35页 |
| ·湖泊 | 第35-36页 |
| ·地下水 | 第36页 |
| ·滇池概况 | 第36-38页 |
| ·湖泊特征 | 第36-37页 |
| ·水系概况 | 第37-38页 |
| ·水系特征 | 第37页 |
| ·湖泊水系径流特征分析 | 第37页 |
| ·河流水质状况 | 第37-38页 |
| ·滇池水质状况 | 第38-40页 |
| ·滇池水环境质量状况 | 第38-39页 |
| ·湖区污染来源分析 | 第39页 |
| ·湖区水质演变态势分析 | 第39-40页 |
| ·滇池污染治理的经济效益性分析 | 第40-42页 |
| ·滇池污染治理的投资回顾 | 第40-42页 |
| ·滇池污染治理的经济效益性分析 | 第42页 |
| ·滇池水污染治理生态化转轨与昆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 第42-45页 |
| 第四章 城市布局—大滇池、小城市 | 第45-49页 |
| ·发展大滇池、小城市的必要性 | 第45-46页 |
| ·一极集中的弊病 | 第45-46页 |
| ·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 | 第46页 |
| ·调整产业分布的需要 | 第46页 |
| ·缓解中心城市人口压力的需要 | 第46页 |
| ·城市布局 | 第46-48页 |
| ·卫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滇池污染治理的生态化转轨 | 第49-73页 |
| ·应用自然力和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净化环境的机理 | 第49-54页 |
| ·碳循环净化污水 | 第49-50页 |
| ·氮循环净化污水 | 第50-51页 |
| ·磷循环净化污水 | 第51-52页 |
| ·山体和植被对水的净化作用 | 第52-54页 |
| ·滩涂湿地处理系统 | 第54-58页 |
| ·滩涂湿地处理系统的原理 | 第54-56页 |
| ·滩涂湿地处理系统的实例论证 | 第56-57页 |
| ·滩涂湿地处理系统的构建及处理效果分析 | 第57-58页 |
| ·紫根水葫芦处理系统 | 第58-65页 |
| ·水生生物治污的研究与发展 | 第58-59页 |
| ·水葫芦的概况 | 第59页 |
| ·紫根水葫芦的概况 | 第59-60页 |
| ·一般水葫芦和紫根水葫芦的特性对比 | 第60-61页 |
| ·一般水葫芦的治污效果 | 第61-62页 |
| ·紫根水葫芦治理滇池污染的试验及成果分析 | 第62-65页 |
| ·紫根水葫芦治理滇池污染的方案 | 第65页 |
| ·梯田式氧化塘处理系统 | 第65-72页 |
| ·梯田式氧化塘的作用 | 第66-67页 |
| ·梯田式氧化塘的构建 | 第67-68页 |
| ·梯田式氧化塘的构建概述 | 第67页 |
| ·梯田式氧化塘中水生生物的选种 | 第67页 |
| ·梯田式氧化塘微生物的选取 | 第67-68页 |
| ·梯田式氧化塘的治污机理 | 第68-71页 |
| ·梯田式氧化塘的影响因素 | 第71页 |
| ·梯田式氧化塘的预期效果分析 | 第71-72页 |
| ·城市静脉管网系统 | 第72-73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 | 第73-75页 |
| ·结论 | 第73页 |
| ·创新 | 第73-74页 |
| ·研究展望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