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利枢纽、水工建筑物论文--水库管理论文--水库运行管理论文

三峡水库运行调度技术研究与实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5-31页
    1.1 研究背景第15-23页
        1.1.1 中小洪水资源化概述第15-22页
        1.1.2 洪水资源化的可行性分析第22-23页
    1.2 中小洪水调度风险分析研究进展第23-25页
    1.3 考虑泥沙影响的水库调度研究进展第25-26页
    1.4 论文主要内容第26-28页
    参考文献第28-31页
第2章 三峡水库流域水文气象预报精度统计分析第31-62页
    2.1 概述第31-32页
    2.2 长江流域降雨特征及预报方法第32-40页
        2.2.1 长江流域气候特征第32-33页
        2.2.2 长江流域降雨气候特征第33-34页
        2.2.3 长江流域暴雨气候特征第34-35页
        2.2.4 长江流域降雨预报种类第35-39页
        2.2.5 长江流域短中期降雨预报方法第39-40页
    2.3 面雨量预报效果分析第40-42页
        2.3.1 长江流域短期面雨量预报精度评定第40-41页
        2.3.2 长江流域中期面雨量预报精度评定第41-42页
    2.4 三峡水库入库流量预报方法第42-49页
        2.4.1 寸滩、武隆预报方案第42-43页
        2.4.2 三峡区间预报方案第43-47页
        2.4.3 三峡入库流量预报方案及预报调度一体化模型建立第47-48页
        2.4.4 三峡水库入库报汛流量推算方法第48-49页
    2.5 三峡入库流量预报评定第49-56页
        2.5.1 平均误差统计第49-50页
        2.5.2 保证率误差统计第50-53页
        2.5.3 较大洪水(洪峰流量大于55000m3/s)预报误差评定第53-55页
        2.5.4 典型预报误差分析第55-56页
    2.6 典型洪水预报实例第56-59页
        2.6.1 2010年典型洪水预报第56-57页
        2.6.2 2012年典型洪水预报第57-59页
    2.7 本章小结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2页
第3章 三峡水库中小洪水调度研究第62-99页
    3.1 概述第62页
    3.2 水库中小洪水动态调度方法第62-65页
        3.2.1 实施水库中小洪水动态控制调度的必备条件第62-63页
        3.2.2 实施水库中小洪水动态控制调度的步骤第63-64页
        3.2.3 水库动态调度的风险控制措施第64-65页
    3.3 中小洪水调度控制指标研究第65-74页
        3.3.1 中上游洪水的遭遇及分段特性分析第65-68页
        3.3.2 防洪安全起调水位约束分析第68-71页
        3.3.3 考虑预报预泄的中小洪水调度水库最高蓄水位第71-73页
        3.3.4 中小洪水调度控制指标第73-74页
    3.4 中小洪水调度优化模型第74-79页
        3.4.1 水库中小洪水调度优化模型第74-77页
        3.4.2 离散微分动态规划法求解模型第77-78页
        3.4.3 计算结果分析第78-79页
    3.5 中小洪水调度效益分析第79-84页
        3.5.1 防洪效益第79-83页
        3.5.2 发电效益第83-84页
        3.5.3 航运效益第84页
    3.6 水库排沙效果研究第84-96页
        3.6.1 三峡成库以来泥沙游积及分布第86-87页
        3.6.2 讯期中小洪水调度对水库泥沙游积的影响研究第87-93页
        3.6.3 中小洪水调度对水库排沙的影响研究第93-96页
    3.7 本章小结第96-98页
    参考文献第98-99页
第4章 三峡水库汛末蓄水调度研究第99-132页
    4.1 三峡水库汛末蓄水调度方案研究第99-110页
        4.1.1 不同汛末蓄水调度方案研究第99-101页
        4.1.2 三峡水库来水分析第101-104页
        4.1.3 不同调度方式下水库蓄满率分析第104-110页
        4.1.4 蓄满率分析第110页
    4.2 三峡水库汛末蓄水防洪风险分析第110-127页
        4.2.1 汛末蓄水防洪风险模型第110-112页
        4.2.2 汛末蓄水期限制条件第112-113页
        4.2.3 坝址后汛期设计洪水第113-115页
        4.2.4 蓄水期防洪调度规则第115页
        4.2.5 汛末蓄水方案第115-118页
        4.2.6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118-127页
    4.3 试验性蓄水期以来汛末蓄水调度成效第127-129页
        4.3.1 2008年汛末蓄水调度第127-128页
        4.3.2 2009年汛末蓄水调度第128页
        4.3.3 2010年汛末蓄水调度第128-129页
        4.3.4 2011年汛末蓄水调度第129页
        4.3.5 2012年汛末蓄水调度第129页
    4.4 本章小结第129-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2页
第5章 三峡水库汛前消落期库尾减淤调度研究第132-190页
    5.1 减淤调度的意义及研究现状第132-135页
        5.1.1 水库减淤调度意义第132-135页
        5.1.2 三峡减淤调度研究现状第135页
    5.2 消落期三峡库区水沙特征分析第135-144页
        5.2.1 年际变化第136-140页
        5.2.2 年内变化第140-144页
    5.3 三峡库尾河段消落期冲淤变化影响因素研究第144-154页
        5.3.1 前期冲淤量的影响第145-147页
        5.3.2 水沙边界条件的影响第147-154页
    5.4 减淤调度模型研究第154-162页
        5.4.1 模型建立第154-158页
        5.4.2 模型率定与验证第158-162页
    5.5 三峡库尾典型河段走沙条件初步判断第162-172页
        5.5.1 各典型河段泥沙冲刷时机研究第163-172页
        5.5.2 河道走沙条件初判第172页
    5.6 消落期减淤调度计算分析第172-183页
        5.6.1 不同组合条件下寸滩站水位流量变化计算分析第173-174页
        5.6.2 不同方案下重庆主城区河段冲淤变化计算分析第174-178页
        5.6.3 不同方案下三峡水库库尾冲淤变化计算分析第178-181页
        5.6.4 水沙系列各年消落期调度方案冲淤影响计算分析第181-183页
    5.7 减淤调度试验效果分析第183-186页
        5.7.1 三峡坝前水位和入、出库流量过程变化第183页
        5.7.2 入库、出库沙量过程第183-185页
        5.7.3 三峡水库库尾泥沙冲淤情况第185-186页
    5.8 本章小结第186-188页
    参考文献第188-190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90-193页
    6.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第190-191页
    6.2 展望第191-193页
附录第193-194页
致谢第194页

论文共1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聚胺强抑制剂研制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下一篇:天津市城市污水处理建设与运营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