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冶金工业论文--炼铁论文--铁矿石直接还原论文

碱性内配碳团块高温自还原制备金属铁粒的基础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概述第13-29页
    1.1 直接还原铁概况第13-16页
        1.1.1 世界直接还原铁概况第13-15页
        1.1.2 我国直接还原铁发展概况第15-16页
    1.2 煤基直接还原铁的发展概况第16-24页
        1.2.1 煤基直接还原铁的生产现状第16-23页
            1.2.1.1 回转窑第17-18页
            1.2.1.2 转底炉第18-22页
            1.2.1.3 隧道窑 Hoganas 法第22-23页
        1.2.2 内配碳直接还原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概况第23-24页
    1.3 钢铁厂含铁粉尘利用概况第24-27页
        1.3.1 国外钢铁厂二次粉尘的利用现状第24-25页
        1.3.2 国内二次粉尘的利用现状第25-27页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7-29页
        1.4.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27-28页
        1.4.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28-29页
第二章 内配碳团块自还原机理第29-41页
    2.1 内配碳团块还原过程第29页
    2.2 碳的还原作用第29-33页
        2.2.1 内配碳团块自还原过程中的直接还原和间接还原问题第30-33页
            2.2.1.1 还原实验第30-31页
            2.2.1.2 结果讨论第31-33页
        2.2.2 自还原产物中残碳量与直接还原度之间的关系第33页
    2.3 内配碳团块直接还原的热力学第33-35页
    2.4 内配碳团块直接还原的动力学第35-40页
        2.4.1 内配碳团块固-固还原动力学模型第35-36页
        2.4.2 内配碳团块气-固还原动力学模型第36-37页
            2.4.2.1 碳的气化反应为限制性环节的动力学模型第36页
            2.4.2.2 形核和长大为限制环节的动力学方程第36页
            2.4.2.3 二步还原动力学模型第36-37页
        2.4.3 内配碳团块液-固还原动力学模型第37-40页
    2.5 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碱性内配碳团块还原产物渣铁分离机理第41-57页
    3.1 内配碳团块自还原产物渣铁分离机制第41-46页
        3.1.1 正硅酸钙对渣铁分离的影响第41-46页
            3.1.1.1 反应温度对 2C_aO·SiO_2形成的影响第42页
            3.1.1.2 渣相碱度对 2C_aO·SiO_2形成的影响第42-43页
            3.1.1.3 添加剂 CaF_2对 2C_aO·SiO_2形成和相变的影响第43-44页
            3.1.1.4 FeO、P_2O_5、K_2O 和 S 对β-2CaO·SiO_2相变的影响第44-46页
    3.2 渣铁分离及铁颗粒尺寸的影响因素第46-48页
        3.2.1 还原温度对还原产物渣铁分离及铁颗粒尺寸的影响第46-47页
        3.2.2 内配碳比对还原产物渣铁分离及铁颗粒尺寸的影响第47页
        3.2.3 碱度对还原产物渣铁分离及铁颗粒尺寸的影响第47-48页
    3.3 高温自还原过程中金属铁的聚集机制第48-56页
        3.3.1 铁的渗碳反应第50-52页
            3.3.1.1 配碳比对铁渗碳的影响第50-51页
            3.3.1.2 碱度对铁渗碳的影响第51页
            3.3.1.3 温度对铁渗碳的影响第51-52页
        3.3.2 影响金属铁颗粒聚集的因素第52-56页
            3.3.2.1 CaF_2对金属铁聚集的影响第52-54页
            3.3.2.2 K_2O 和 C 对金属铁聚集的影响第54-55页
            3.3.2.3 渣铁界面现象对金属铁颗粒聚集的影响第55-56页
    3.4 结论第56-57页
第四章 碱性内配碳团块脱 S、脱 P行为研究第57-62页
    4.1 研究方法第57-58页
    4.2 结果及分析第58-61页
        4.2.1 碱性内配碳团块高温自还原过程中的脱硫第58-59页
        4.2.2 碱性内配碳团块高温自还原过程中的脱磷第59-60页
        4.2.3 碱性内配碳团块高温自还原制备的金属铁颗粒质量第60-61页
    4.3 结论第61-62页
第五章 Wcomet 法回收二次粉尘实验研究第62-76页
    5.1 研究方法第62-63页
        5.1.1 试验原材料第62-63页
    5.2 试验的配料计算及试验方案第63-65页
        5.2.1 配料方法第63-64页
        5.2.2 配料计算第64-65页
        5.2.3 试验配料方案第65页
    5.3 试样制备及自还原反应第65-67页
        5.3.1 试样的制备第65-66页
        5.3.2 还原设备第66页
        5.3.3 试验方法第66-67页
    5.4 验结果及分析第67-70页
        5.4.1 配碳比、还原温度及碱度对渣铁分离的影响第67-69页
            5.4.1.1 配碳比的影响第67页
            5.4.1.2 还原温度的影响第67-68页
            5.4.1.3 碱度的影响第68-69页
        5.4.2 铁的收得率第69-70页
    5.5 碱性内配碳团块中 S 的行为研究第70-73页
        5.5.1 碱性内配碳团块中 S 行为的研究方法第70-71页
        5.5.2 评价指标第71-72页
        5.5.3 脱硫效果分析第72-73页
    5.6 碱性内配碳团块 P 的行为研究第73-74页
        5.6.1 脱 P 行为的研究方法第73-74页
        5.6.2 影响脱磷效果的因素分析第74页
    5.7 小结第74-76页
第六章 碱性内配碳团块自还原过程中 K、Na、Pb、Zn 的行为第76-82页
    6.1 碱性内配碳团块中 K 的行为第76-77页
    6.2 碱性内配碳团块中 Na 的行为第77-78页
    6.3 碱性内配碳团块中 Pb 的行为第78-79页
    6.4 碱性内配碳团块中 Zn 的行为第79-80页
    6.5 小结第80-82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第82-85页
参考文献第85-88页
致谢第88-89页
附录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芪甲苷对帕金森病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下一篇:纳米氧化物颗粒的表面改性及其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