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2页 |
1.1 攻击的界定与分类 | 第9-12页 |
1.1.1 攻击定义的界定 | 第9页 |
1.1.2 攻击的分类 | 第9-10页 |
1.1.3 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 第10-12页 |
1.2 共情的发展 | 第12-20页 |
1.2.1 共情的定义 | 第12-14页 |
1.2.2 儿童共情的发展 | 第14-17页 |
1.2.3 共情的神经基础 | 第17-20页 |
1.3 问题提出与假设 | 第20-22页 |
2 实验过程 | 第22-27页 |
2.1 被试选择 | 第22-24页 |
2.1.1 班级戏剧性提名量表(CPQ) | 第22-23页 |
2.1.2 直接和间接攻击量表(DIAS) | 第23页 |
2.1.3 不同攻击类型被试的评定 | 第23-24页 |
2.1.4 参照组被试的评定 | 第24页 |
2.1.5 被试其他条件的测量 | 第24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2.3 实验设计 | 第24-25页 |
2.4 实验程序 | 第25页 |
2.5 脑电数据记录与分析 | 第25-27页 |
3 结果分析 | 第27-35页 |
3.1 行为学数据分析 | 第27-29页 |
3.1.1 直接攻击组与正常儿童组之间的差异分析 | 第27页 |
3.1.2 关系攻击组与正常儿童组之间的差异分析 | 第27-28页 |
3.1.3 直接攻击组与关系攻击组之间的差异分析 | 第28-29页 |
3.2 脑电数据分析 | 第29-35页 |
3.2.1 直接攻击组与正常儿童组之间的差异分析 | 第31-32页 |
3.2.2 关系攻击组与正常儿童组之间的差异分析 | 第32-33页 |
3.2.3 直接攻击组与关系攻击组之间的差异分析 | 第33-35页 |
4 讨论 | 第35-39页 |
4.1 共情的自下而上的情绪分享过程与下上而下的认知调节过程 | 第35-36页 |
4.2 不同攻击类型青少年共情的差异 | 第36-37页 |
4.2.1 正常儿童的高情绪共情与高认知共情 | 第36页 |
4.2.2 直接攻击型儿童的低情绪共情与低认知共情 | 第36-37页 |
4.2.3 关系攻击型儿童的低情绪共情与高认知共情 | 第37页 |
4.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37-39页 |
5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附录 | 第43-47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