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1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1-17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2.1.1 样本来源 | 第11页 |
2.1.2 纳入标准 | 第11页 |
2.1.3 排除标准 | 第11-12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2-17页 |
2.2.1 仪器设备 | 第12页 |
2.2.2 矫治方法 | 第12页 |
2.2.3 X 线头影测量标志点、参考平面及测量项目 | 第12-15页 |
2.2.4、研究方法与误差控制 | 第15-16页 |
2.2.5、统计学方法 | 第16-17页 |
第3章 结果 | 第17-22页 |
3.1 两组治疗前的比较 | 第17-18页 |
3.2 口外弓组矫治前后的变化 | 第18-19页 |
3.2.1 颌骨的变化 | 第18页 |
3.2.2 切牙、磨牙位置及相互关系的变化 | 第18-19页 |
3.2.3 软组织侧貌变化 | 第19页 |
3.3 J 钩组矫治前后的变化 | 第19-20页 |
3.3.1 颌骨的变化 | 第20页 |
3.3.2 切牙、磨牙位置及相互关系的变化 | 第20页 |
3.3.3 软组织侧貌变化 | 第20页 |
3.4 两组矫治变化的比较 | 第20-22页 |
第4章 讨论 | 第22-30页 |
4.1 青少年安氏Ⅱ1错牙合的矫治机制 | 第22-23页 |
4.2 样本病例的选择 | 第23页 |
4.3 两组矫治效果的变化 | 第23-27页 |
4.3.1 矢状方向的改变 | 第23-24页 |
4.3.2 垂直向的改变 | 第24-26页 |
4.3.3 软组织侧貌的变化 | 第26-27页 |
4.4 口外弓与 J 钩特点的讨论 | 第27-30页 |
第5章 结论 | 第30-31页 |
致谢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6页 |
病例报告 1 | 第36-40页 |
病例报告 2 | 第40-44页 |
病例报告 3 | 第44-48页 |
病例报告 4 | 第48-52页 |
病例报告 5 | 第52-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综述 | 第57-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