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10页 |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研究背景 | 第13-38页 |
1. 柑橘疮痂病的研究背景 | 第13-23页 |
1.1 柑橘疮痂病的发生历史、国内外分布和危害性 | 第13-15页 |
1.1.1 病害的国内外发生历史 | 第13-14页 |
1.1.2 病害的分布 | 第14页 |
1.1.3 病害的危害性及病害在我国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1.3.1 病害的危害性 | 第14-15页 |
1.1.3.2 病害在我国的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2 柑橘疮痂病的症状特点 | 第15-17页 |
1.3 柑橘疮痂病的病原种类和变异 | 第17-21页 |
1.4 病害的发生规律 | 第21-22页 |
1.4.1 病害的循环 | 第21页 |
1.4.2 病害的侵染寄主 | 第21-22页 |
1.4.3 气候条件对病害流行的作用 | 第22页 |
1.5 病害的诊断与检测 | 第22-23页 |
1.6 病害的防治 | 第23页 |
2. 痂囊腔菌属(Elsinoe)真菌的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2.1 痂囊腔属的建立和演变 | 第24-25页 |
2.2 痂囊腔菌属的种类 | 第25-26页 |
3. 植物病原菌分类技术研究进展 | 第26-32页 |
3.1 植物病原菌的形态学分类研究 | 第27-28页 |
3.2 植物病原菌的致病性分类研究 | 第28-30页 |
3.2.1 植物病原菌的致病性分类依据 | 第28页 |
3.2.2 植物病原菌的致病性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3.2.2.1 种子传播病害的接种 | 第28-29页 |
3.2.2.2 土壤传播病害的接种 | 第29页 |
3.2.2.3 气流和雨水传播病害的接种 | 第29-30页 |
3.2.3 柑橘疮痂病菌在致病性上的研究进展 | 第30页 |
3.3 植物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分类方法的研究 | 第30-32页 |
3.3.1 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 | 第30-31页 |
3.3.2 基因组DNA碱基组成 | 第31页 |
3.3.3 核酸杂交技术 | 第31-32页 |
3.3.4 DNA指纹技术 | 第32页 |
4. 植物病原菌的分子快速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32-34页 |
4.1 核糖体DNA的转录间隔区序列的应用 | 第33-34页 |
4.2 特定基因检测技术和Real-time PCR技术 | 第34页 |
5. 植物病原菌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及其研究技术 | 第34-36页 |
5.1 遗传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及研究的意义 | 第34-35页 |
5.1.1 遗传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 第34-35页 |
5.1.2 研究遗传多样性的意义 | 第35页 |
5.2 研究遗传多样性的方法 | 第35-36页 |
6. 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36-38页 |
第二章 中国柑橘疮痂病菌的种类 | 第38-57页 |
1. 前言 | 第38-3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9-42页 |
2.1 标本的采集 | 第39页 |
2.2. 菌株分离、纯化和保存 | 第39-40页 |
2.3 病原菌形态与培养性状 | 第40页 |
2.4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0-41页 |
2.5 PCR扩增、克隆和测序 | 第41-42页 |
2.6 菌株ITS序列分析与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第4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2-54页 |
3.1 分离样品的症状描述 | 第42-46页 |
3.2 分离结果 | 第46页 |
3.3 培养性状和形态学 | 第46-52页 |
3.4 菌株的ITS序列测定及基于ITS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 | 第52-54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54-57页 |
第三章 中国柑橘疮痂病菌的致病性分化研究 | 第57-65页 |
1. 前言 | 第57-5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58页 |
2.1.1 供试植株 | 第58页 |
2.1.2 供试菌株及其培养 | 第58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58-5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9-63页 |
3.1 接种后发病症状 | 第59-61页 |
3.2 病菌的致病性分化 | 第61-63页 |
4 结论和讨论 | 第63-65页 |
第四章 中国柑橘疮痂病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65-85页 |
1 前言 | 第65-66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66-67页 |
2.1 菌株来源 | 第66页 |
2.2 菌丝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66页 |
2.3 ISSR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66-67页 |
2.3.1 ISSR反应体系各成分用量研究 | 第66-67页 |
2.3.2 ISSR反应程序 | 第67页 |
2.3.3 引物筛选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6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7-82页 |
3.1 柑橘疮痂病菌菌丝基因组总DNA的质量 | 第67页 |
3.2 反应体系优化结果 | 第67-73页 |
3.2.1 Mg~(2+)对ISSR-PCR扩增结果的影响 | 第67-68页 |
3.2.2 dNTPs浓度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 | 第68-69页 |
3.2.3 引物浓度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 | 第69-70页 |
3.2.4 TaqDNA聚合酶用量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 | 第70-71页 |
3.2.5 模板DNA用量对ISSR-PCR反应的影响 | 第71-72页 |
3.2.6 最佳柑橘疮痂病菌ISSR-PCR体系的建立 | 第72-73页 |
3.3 ISSR-PCR引物的筛选 | 第73-74页 |
3.4 ISSR图谱分析 | 第74-80页 |
3.5 ISSR聚类分析 | 第80-82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82-85页 |
第五章 快速检测柑橘疮痂病菌的实时定量PCR体系的建立 | 第85-92页 |
1. 前言 | 第85-8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86-87页 |
2.1 供试菌株及其培养 | 第86页 |
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86页 |
2.2.1 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86页 |
2.2.2 柑橘叶片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86页 |
2.3 PCR扩增、克隆和测序 | 第86页 |
2.4 E.fawcettii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 第86-87页 |
2.5 引物的特异性 | 第87页 |
2.6 引物的灵敏度 | 第87页 |
2.7 E. fawcettii在柑橘叶片中的检测 | 第8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87-90页 |
3.1 特异性引物 | 第87-88页 |
3.2 引物特异性检测结果 | 第88-89页 |
3.3 引物灵敏度检测结果 | 第89-90页 |
3.4 采集病样含菌量的测定 | 第90页 |
4 结论和讨论 | 第90-92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有待研究问题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1页 |
附录 | 第10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