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部分 男性青少年罪犯的社会心理学特征及犯罪危险因素研究 | 第12-47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20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2.2 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 | 第15页 |
2.3 研究设计和工具 | 第15-18页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8-20页 |
3 研究结果 | 第20-41页 |
3.1 一般资料的比较 | 第20-23页 |
3.2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比较 | 第23-24页 |
3.3 社会支持的比较 | 第24页 |
3.4 应付方式的比较 | 第24-25页 |
3.5 青少年生活事件的比较 | 第25-27页 |
3.6 冲动性特质的比较 | 第27-28页 |
3.7 Stroop色词试验的比较 | 第28-31页 |
3.8 负性环境与犯罪的关系 | 第31-34页 |
3.9 个人特质与犯罪的关系 | 第34-36页 |
3.10 不良行为特征与犯罪的关系 | 第36-37页 |
3.11 负性环境-个人特质-不良行为特征与犯罪的关系 | 第37-41页 |
4 讨论 | 第41-46页 |
4.1 负性环境与犯罪的关系 | 第41-43页 |
4.2 个人特质与犯罪的关系 | 第43-44页 |
4.3 不良行为特征与犯罪的关系 | 第44-45页 |
4.4 负性环境-个人特质-不良行为特征与犯罪的关系 | 第45页 |
4.5 本研究的不足 | 第45-46页 |
5 结论 | 第46-47页 |
第二部分 男性青少年罪犯的遗传学特征研究 | 第47-71页 |
1 研究背景 | 第47-50页 |
2 研究方法 | 第50-55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50页 |
2.2 入组和排除标准 | 第50页 |
2.3 研究设计 | 第50页 |
2.4 DNA与目标位点检测相关信息 | 第50页 |
2.5 统计分析 | 第50-55页 |
3 研究结果 | 第55-66页 |
3.1 各位点的基因分型图和检出率 | 第55-57页 |
3.2 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吻合度检验 | 第57页 |
3.3 各个位点在三组间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特点及关联分析 | 第57-64页 |
3.4 基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64-66页 |
4 讨论 | 第66-70页 |
4.1 5-HT1B受体与犯罪的关系 | 第66-67页 |
4.2 TPH1和TPH2与犯罪的关系 | 第67页 |
4.3 BDNF与犯罪的关系 | 第67-68页 |
4.4 NOS1与犯罪的关系 | 第68页 |
4.5 基因交互作用与犯罪的关系 | 第68-69页 |
4.6 本研究不足之处 | 第69-70页 |
5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1页 |
综述一:青少年破坏性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发展及相关社会心理学因素的研究进展 | 第81-95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综述二:品行障碍伴有情感冷漠特征的临床意义和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 第95-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5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105-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