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软件论文--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论文--软件工程论文

软件生产线可变性建模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7-8页
        1.1.1 研究背景第7页
        1.1.2 研究意义第7-8页
    1.2 研究现状第8-11页
        1.2.1 软件生产线过程框架第8-9页
        1.2.2 软件生产线可变性分析第9-10页
        1.2.3 软件生产线体系结构第10页
        1.2.4 软件生产线相关技术第10-11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1页
    1.4 论文组织结构第11-13页
第二章 相关知识概述第13-23页
    2.1 Eclipse 插件开发第13-15页
        2.1.1 Eclipse 平台架构第13-14页
        2.1.2 Eclipse 插件开发第14-15页
    2.2 UML 统一建模语言第15-18页
        2.2.1 UML 简介第15-17页
        2.2.2 UML Profile 介绍第17-18页
    2.3 技术框架介绍第18-23页
        2.3.1 EMF 模型框架第18-19页
        2.3.2 GEF 图形框架第19-20页
        2.3.3 GMF 图形建模框架第20-21页
        2.3.4 Draw2d 简介第21-23页
第三章 软件生产线可变性分析研究第23-33页
    3.1 软件生产线工程框架第23-24页
    3.2 软件生产线可变性第24-29页
        3.2.1 可变性第24-26页
        3.2.2 变化依赖关系第26-27页
        3.2.3 约束依赖关系第27-29页
    3.3 基于 UML 的可变性建模扩展理论第29-33页
        3.3.1 可变性 Profile第31页
        3.3.2 可变性视图第31-33页
第四章 软件生产线可变性建模的设计第33-45页
    4.1 可变性建模的设计第33页
    4.2 可变性 Ecore 模型的设计第33-39页
        4.2.1 Ecore 模型节点设计第34页
        4.2.2 Ecore 模型连线设计第34-37页
        4.2.3 用例图可变性 Ecore 模型第37-39页
    4.3 可变性图形的设计第39-43页
        4.3.1 可变性节点图形设计第39-40页
        4.3.2 可变性连线图形设计第40-43页
    4.4 可变性工具的设计第43-45页
第五章 软件生产线可变性建模的实现第45-61页
    5.1 弱扩展方式实现可变性建模第45-47页
        5.1.1 可变性 Profile第45-46页
        5.1.2 可变性 Profile 建模第46-47页
    5.2 强扩展方式实现可变性建模第47-51页
        5.2.1 GMF 实现框架第47-48页
        5.2.2 可变性 Ecore 模型第48-49页
        5.2.3 可变性图形和工具模型第49-50页
        5.2.4 可变性建模的实现第50-51页
    5.3 代码结构第51-55页
        5.3.1 GMF 工程结构第51-53页
        5.3.2 建模代码结构第53-55页
    5.4 测试第55-6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1-63页
    6.1 总结第61页
    6.2 展望第61-63页
致谢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聚类分析在流量智能管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NDIS_WDF的小端口驱动程序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