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论文--脑血管疾病论文--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论文

脑机接口结合功能电刺激对脑卒中慢性期大脑可塑性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缩略词对照表第10-11页
前言第11-14页
1.研究对象与实验方法第14-21页
    1.1. 研究对象第14-15页
        1.1.1. 入组标准第14页
        1.1.2. 排除标准第14页
        1.1.3. 受试者基本信息第14-15页
    1.2. 实验方法第15-21页
        1.2.1. 训练前、训练后的 64 导脑电采集系统第15-16页
        1.2.2. 平常训练时使用的 BCI-FES 装置第16-17页
        1.2.3. 64 导脑电采集系统实验范式第17-18页
        1.2.4. 8 导脑电采集系统的实验范式第18页
        1.2.5. 大脑思维状态分类依据第18-19页
        1.2.6. 单纯 FES 组的试验参数第19页
        1.2.7. 实验环境及康复训练过程第19-20页
        1.2.8. 分析方法第20-21页
2.实验结果第21-33页
    2.1. 两组患者实验前后上肢运动功能评价得分比较第21-22页
        2.1.1. BCI-FES 组与 FES 组患者的 Fugl-Meyer 上肢运动功能得分第21页
        2.1.2. 随访的三位 BCI-FES 组患者每个时间点上肢运动功能评价得分比较第21-22页
    2.2. 可塑性改变比较第22-33页
        2.2.1. 健手想象运动与真实运动对大脑的激活第22-26页
        2.2.2. 患手想象运动与真实运动对大脑的激活第26-30页
        2.2.3. 对接受 BCI-FES 的三位患者的纵向序贯研究第30-33页
3.讨论第33-37页
    3.1. BCI、FES 对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第33-34页
    3.2. 脑卒中后健侧肢体想象运动和真实运动引起的大脑激活方式第34页
    3.3. 实验前后患侧肢体想象运动与真实运动大脑激活的差异第34-35页
    3.4. BCI-FES 引起的大脑可塑性改变是否持续存在第35-36页
    3.5. 中央区激活的意义第36-37页
结论第37页
今后研究方向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44页
综述第44-57页
    参考文献第51-57页
附表第57-5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第59-60页
致谢第60-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急进高原后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规律及与急性高原病的关系
下一篇:颈内静脉置管所致血管继发改变及相关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