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縮略表(Abbreviations) | 第11-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1.1 口蹄疫简介 | 第13页 |
1.2 口蹄疫危害及流行现状 | 第13-14页 |
1.3 口蹄疫防治策略 | 第14页 |
1.4 口蹄疫病毒分子特征 | 第14-16页 |
1.4.1 基因组特征 | 第14-16页 |
1.4.2 病毒结构特征 | 第16页 |
1.5 干扰素抗病毒简介 | 第16-17页 |
1.6 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IFITM家族介绍 | 第17-18页 |
1.7 IFITM家族蛋白抑制病毒的机制 | 第18-19页 |
1.7.1 不同包膜病毒入侵细胞的机制 | 第18页 |
1.7.2 IFITM蛋白通过阻止病毒进入过程抑制病毒感染 | 第18-19页 |
1.7.3 IFITM蛋白通过阻止病毒粒子进入胞浆抑制病毒感染 | 第19页 |
1.8 IFITM蛋白在机体内扮演的角色 | 第19页 |
1.9 酵母双杂交系统简介 | 第19-21页 |
1.10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简介 | 第21-22页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3 材料和方法 | 第23-39页 |
3.1 材料 | 第23-27页 |
3.1.1 细胞和菌株 | 第23页 |
3.1.2 载体与质粒 | 第23页 |
3.1.3 工具酶及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3.1.4 培养基与抗生素及其配制 | 第24-25页 |
3.1.5 主要缓冲液与相关试剂及其配制 | 第25-27页 |
3.1.6 其它缓冲液及试剂 | 第27页 |
3.2 方法 | 第27-38页 |
3.2.1 质粒构建 | 第27-31页 |
3.2.1.1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 | 第27-28页 |
3.2.1.2 PCR产物或酶切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28页 |
3.2.1.3 醜切产物回收与纯化 | 第28页 |
3.2.1.4 外源DNA片段与质粒载体的连接反应 | 第28-29页 |
3.2.1.5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9页 |
3.2.1.6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29-30页 |
3.2.1.7 质粒的制备与鉴定 | 第30-31页 |
3.2.1.7.1 质粒的小量制备(OMEGA小提试剂盒) | 第30页 |
3.2.1.7.2 质粒的大量制备(OMEGA大提试剂盒) | 第30-31页 |
3.2.2 酵母中对蛋白互作的验证 | 第31-32页 |
3.2.3 荧光共定位实验对蛋白互作的验证 | 第32-33页 |
3.2.4 目的蛋白原核表达及包涵体的复性 | 第33-34页 |
3.2.5 GST-pull down试验 | 第34页 |
3.2.6 免疫共沉淀实验对蛋白互作的验证 | 第34-36页 |
3.2.7 空斑试验 | 第36-37页 |
3.2.8 重组杆状病毒获得 | 第37-38页 |
3.3 本研究所使用的引物 | 第38-39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9-53页 |
4.1 sIFITM3与FMDV VP0的相互作用 | 第39-46页 |
4.1.1 酵母双杂交验证sIFITM3与FMDV VP0的相互作用 | 第39-41页 |
4.1.2 细胞水平验证FMDV VP0与sIFITM3的相互作用 | 第41-46页 |
4.2 sIFITM3不同缺失突变对FMDV增殖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 杆状病毒表达FMDV VP2蛋白和sIFITM3蛋白的研究 | 第47-53页 |
4.3.1 重组转移载体的构建 | 第47页 |
4.3.2 重组杆粒的获得与鉴定 | 第47-49页 |
4.3.3 重组杆状病毒的获得及表达产物的检测 | 第49-51页 |
4.3.4 sIFITM3(1-165 bp)截短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 第51-53页 |
5 讨论 | 第53-56页 |
5.1 sIFITM3蛋白的结构域预测 | 第53页 |
5.2 sIFITM3蛋白N端胞外区与VP0蛋白在酵母双杂交系统中的互作 | 第53-54页 |
5.3 sIFITM3蛋白与VP0蛋白相互作用位点的研究 | 第54页 |
5.4 sIFITM3转染BHK细胞对FMDV在细胞上增殖的影响 | 第54页 |
5.5 sIFITM3基因与VP2基因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及蛋白表达 | 第54-56页 |
6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