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依托课题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依托课题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9页 |
1.3.1 SGD的定义和驱动力 | 第11-12页 |
1.3.2 国内外SGD研究方法 | 第12-19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21-24页 |
2.1 研究区范围及地理概况 | 第21-22页 |
2.2 气象条件概况 | 第22-24页 |
2.2.1 气温 | 第22页 |
2.2.2 降水 | 第22-23页 |
2.2.3 蒸发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 第24-31页 |
3.1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24-25页 |
3.1.1 地形地貌 | 第24页 |
3.1.2 地层岩性 | 第24-25页 |
3.1.3 地质构造 | 第25页 |
3.2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5-31页 |
3.2.1 含水层特征 | 第25-27页 |
3.2.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 第27-28页 |
3.2.3 地下水的动态特征 | 第28-31页 |
第四章 Visual MODFLOW数学模型 | 第31-50页 |
4.1 Visual MODFLOW软件介绍 | 第31-34页 |
4.2 Visual MODFLOW的理论基础 | 第34-35页 |
4.3 Visual MODFLOW模型的求解过程 | 第35-36页 |
4.3.1 三维含水层系统的离散化 | 第35页 |
4.3.2 计算单元的类型及边界条件的处理 | 第35-36页 |
4.4 洋河下游地区地下水系统分析 | 第36-38页 |
4.4.1 地下水系统的边界 | 第36-37页 |
4.4.2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37-38页 |
4.5 地下水流的数学模型 | 第38-40页 |
4.5.1 微分方程 | 第38页 |
4.5.2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38-39页 |
4.5.3 地下水数学模型 | 第39-40页 |
4.6 溶质运移的数学模型 | 第40-41页 |
4.6.1 微分方程 | 第40页 |
4.6.2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40页 |
4.6.3 溶质运移的数学模型 | 第40-41页 |
4.7 模型的识别 | 第41-47页 |
4.7.1 计算区的剖分及参数分区 | 第41-42页 |
4.7.2 时段划分及初始条件 | 第42-43页 |
4.7.3 补给量和排泄量的确定 | 第43-45页 |
4.7.4 参数的调节 | 第45-47页 |
4.8 模型的验证 | 第47-50页 |
第五章 洋河下游地区地下水及营养盐向胶州湾的输送量 | 第50-54页 |
5.1 洋河下游地区地下水向胶州湾的输送量 | 第50-51页 |
5.2 洋河下游地区营养盐向胶州湾的输送量 | 第51页 |
5.3 影响地下水及营养盐向海输送的因素 | 第51-54页 |
5.3.1 大气降水及地表水的影响 | 第51-52页 |
5.3.2 人类活动的影响 | 第52页 |
5.3.3 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 | 第52-53页 |
5.3.4 海平面动态因素的影响 | 第53-54页 |
第六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第54-58页 |
6.1 结论 | 第54-55页 |
6.1.1 地下水位动态 | 第54页 |
6.1.2 地下水向胶州湾的输送 | 第54-55页 |
6.1.3 营养盐向胶州湾的输送 | 第55页 |
6.2 建议 | 第55-56页 |
6.3 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