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诚信建设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一、竞技体育不诚信现象的研究 | 第13-14页 |
二、竞技体育诚信缺失的成因分析 | 第14页 |
三、竞技体育诚信建设的对策研究 | 第14-17页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7-19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一)文献资料法 | 第17页 |
(二)专家访谈法 | 第17页 |
(三)逻辑分析法 | 第17页 |
(四)案例分析法 | 第17-19页 |
第三章 相关理论界定 | 第19-25页 |
一、诚信的内涵 | 第19-21页 |
(一)传统诚信观 | 第19-20页 |
(二)现代诚信观 | 第20-21页 |
二、竞技体育诚信的内涵 | 第21-24页 |
(一)竞技体育诚信的涵义 | 第21-22页 |
(二)竞技体育诚信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 第22-24页 |
三、诚信建设与竞技体育诚信建设 | 第24-25页 |
第四章 诚信与竞技体育的关系 | 第25-31页 |
一、诚信在竞技体育中的体现 | 第25-28页 |
(一)诚信贯穿于竞技体育的发展历史 | 第25-26页 |
(二)诚信存在于竞技体育的整个领域 | 第26-28页 |
二、诚信对竞技体育的作用 | 第28-31页 |
(一)引领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 | 第28-29页 |
(二)反映竞技体育的道德状况 | 第29页 |
(三)约束竞技体育主体的行为 | 第29-30页 |
(四)调动竞技体育主体的积极性 | 第30-31页 |
第五章 竞技体育诚信缺失的现状 | 第31-41页 |
一、竞技体育诚信缺失的表现形式 | 第31-37页 |
(一)运动员资格作弊 | 第31-32页 |
(二)裁判徇私舞弊 | 第32-33页 |
(三)兴奋剂问题 | 第33-34页 |
(四)假赛和消极比赛 | 第34-36页 |
(五)对不诚信行为的默许和参与纵容 | 第36-37页 |
二、竞技体育诚信缺失的危害 | 第37-38页 |
(一)对运动员身心健康的影响 | 第37页 |
(二)对竞技体育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影响 | 第37-38页 |
(三)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 第38页 |
三、竞技体育诚信缺失的原因 | 第38-41页 |
(一)竞技体育主体道德教育和管理的薄弱 | 第38-39页 |
(二)竞技体育法制建设的不完善 | 第39-40页 |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40-41页 |
第六章 加强竞技体育诚信建设的必要性 | 第41-47页 |
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 第41-42页 |
(一)培养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场所 | 第41页 |
(二)加快公民道德化教育进程的必然要求 | 第41-42页 |
二、竞技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 第42-44页 |
(一)改善竞技体育诚信缺失现状的重要途径 | 第42-43页 |
(二)塑造竞技体育良好形象的前提保障 | 第43页 |
(三)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43-44页 |
三、开创竞技体育工作新局面的需要 | 第44-47页 |
(一)提升竞技体育政府部门公信力的迫切需要 | 第44页 |
(二)完善竞技体育制度的前提条件 | 第44-47页 |
第七章 竞技体育诚信的建设方案 | 第47-61页 |
一、竞技体育诚信建设的指导思想 | 第47-48页 |
二、竞技体育诚信建设的目标 | 第48-49页 |
(一)提高竞技体育主体的诚信意识 | 第48页 |
(二)建设良性的竞技体育运行秩序 | 第48-49页 |
(三)转化诚信优势为竞争优势 | 第49页 |
三、竞技体育诚信建设的主要内容 | 第49-51页 |
(一)思想建设,增强诚信意识 | 第49-50页 |
(二)法制建设,建立诚信机制 | 第50页 |
(三)组织建设,整治突出问题 | 第50-51页 |
(四)环境建设,营造诚信氛围 | 第51页 |
四、竞技体育诚信建设的主要对象 | 第51-52页 |
五、竞技体育诚信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 第52-61页 |
(一)深化诚信道德教育 | 第53-55页 |
(二)完善竞技体育诚信制度 | 第55-57页 |
(三)加强对诚信建设工作的领导 | 第57-59页 |
(四)优化竞技体育诚信的舆论环境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附录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