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12-24页 |
1 海洋微藻简介 | 第12-13页 |
2 海洋微藻分离纯化方法 | 第13-15页 |
2.1 微吸管分离法 | 第13-14页 |
2.2 水滴分离法 | 第14页 |
2.3 平板分离法 | 第14页 |
2.4 稀释分离法 | 第14-15页 |
2.5 其他分离方法 | 第15页 |
3 微藻分类鉴定方法研究 | 第15-18页 |
3.1 依据形态学特征分类法 | 第15-16页 |
3.2 依据生理生化指标分类法 | 第16页 |
3.3 依据分子生物学的分类法 | 第16-18页 |
4 微藻在生物柴油领域的应用研究 | 第18-20页 |
5 能源微藻优良藻种选育 | 第20-22页 |
5.1 人工选育 | 第20-21页 |
5.2 诱变育种 | 第21页 |
5.3 基因工程 | 第21-22页 |
5.4 细胞融合 | 第22页 |
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第一章 南海浮游微藻分离纯化 | 第24-30页 |
1 材料来源 | 第25页 |
2 样品处理 | 第25-28页 |
2.1 试剂与仪器 | 第25页 |
2.2 实验室预培养 | 第25页 |
2.3 分离纯化方法 | 第25-28页 |
2.3.1 水滴分离法 | 第25-26页 |
2.3.2 微吸管分离法 | 第26-27页 |
2.3.3 平板分离法 | 第27页 |
2.3.4 稀释分离法 | 第27-28页 |
3 结果 | 第28页 |
4 讨论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南海浮游微藻分类鉴定 | 第30-4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1-36页 |
2.1 形态观察 | 第31页 |
2.2 分子鉴定 | 第31-36页 |
2.2.1 微藻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31-32页 |
2.2.2 基因组 DNA 的电泳检测 | 第32-33页 |
2.2.3 基因组 DNA 的 PCR 扩增 | 第33-34页 |
2.2.4 序列拼接比对与相似性分析 | 第34-36页 |
2.2.5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第36页 |
3 结果 | 第36-39页 |
3.1 实验藻株光镜照片 | 第36页 |
3.2 实验藻株系统发育分析 | 第36-39页 |
3.2.1 基于 18S rDNA 的系统进化树构建 | 第36-37页 |
3.2.2 基于 18S rDNA 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37-39页 |
4 讨论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南海浮游微藻生长参数测定及富油微藻筛选 | 第41-52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2.1 生长曲线绘制 | 第43页 |
2.2 比生长速率测定 | 第43页 |
2.3 终生物量测定 | 第43-44页 |
2.4 总脂含量测定 | 第44-45页 |
2.4.1 BODIPY 染色 | 第44页 |
2.4.2 重量法测定 | 第44-45页 |
2.5 数据分析 | 第45页 |
3 结果 | 第45-49页 |
3.1 生长曲线 | 第45页 |
3.2 生长参数 | 第45-49页 |
3.3 BODIPY 染色分析 | 第49页 |
3.4 富油微藻筛选 | 第49页 |
4 讨论 | 第49-52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附录 | 第60-78页 |
附录 I: f/2 培养基 | 第60-62页 |
附录Ⅱ: 分离得到的中国南海小型浮游生物形态图像 | 第62-68页 |
附录Ⅲ: 分离得到的中国南海小型浮游生物的 18S rDNA 序列 | 第68-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个人简历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