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连接器及其压着装备简介 | 第10-15页 |
1.2.1 连接器简介 | 第10-11页 |
1.2.2 电子连接器的现状与发展 | 第11-12页 |
1.2.3 端子压着设备概述 | 第12-15页 |
1.3 端子压着设备动态特性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端子压着成形技术 | 第16-20页 |
1.4.1 端子压着成形机理与评定 | 第16-19页 |
1.4.2 压着体积成形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5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5.1 论文研究目标 | 第20页 |
1.5.2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全自动高速排线机系统结构设计 | 第22-41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排线系统设计总体布局 | 第22-25页 |
2.2.1 排线系统方案设计 | 第22-24页 |
2.2.2 排线系统机构与工艺分析 | 第24-25页 |
2.3 切刀机构设计 | 第25-29页 |
2.3.1 切刀结构设计与分析 | 第25-27页 |
2.3.2 切刀同步齿形带的选型与计算 | 第27-29页 |
2.4 分线压着机构设计 | 第29-33页 |
2.4.1 半自动分线压着机构优缺点 | 第29-31页 |
2.4.2 全自动分线压着机构的设计 | 第31-33页 |
2.5 成品输送机构设计 | 第33-40页 |
2.5.1 成品夹机构设计与分析 | 第33-34页 |
2.5.2 成品输送机构驱动与传动设计 | 第34-36页 |
2.5.3 驱动与传动系统的选型与计算 | 第36-4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排线压着机身动态特性分析 | 第41-55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排线压着机身模态分析理论 | 第41-43页 |
3.2.1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概述 | 第41-42页 |
3.2.2 Ansys Workbench 模态分析方法 | 第42-43页 |
3.3 排线压着机身模态分析 | 第43-48页 |
3.3.1 排线压着机身实体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3.3.2 排线压着机身有限元模型的处理 | 第44-46页 |
3.3.3 排线压着机身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3.4 排线压着机身结构优化 | 第48-54页 |
3.4.1 机身结构优化设计分析 | 第48-49页 |
3.4.2 筋板布局对机身模态的影响 | 第49-51页 |
3.4.3 筋板构型与空间位置对机身模态的影响 | 第51-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线束压着成形数值模拟与实验论证 | 第55-71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线束压着成形有限元模拟理论 | 第55-58页 |
4.2.1 刚塑性有限元法基本方程 | 第55-56页 |
4.2.2 刚塑性有限元变分原理与求解 | 第56-57页 |
4.2.3 Deform 有限元软件的简介 | 第57-58页 |
4.3 线束压着成形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8-61页 |
4.3.1 线束压着及模具分析 | 第58-59页 |
4.3.2 压着模型的创建与网格划分 | 第59-60页 |
4.3.3 压着成形的接触与摩擦问题 | 第60-61页 |
4.4 线束压着成形数值模拟 | 第61-68页 |
4.4.1 压着上模内圆角半径 R 对压着质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4.4.2 压着上模内口宽度 B 对压着质量的影响 | 第62-63页 |
4.4.3 压着上模内圆角中心距 A 对压着质量的影响 | 第63-64页 |
4.4.4 压接体损伤值分析 | 第64-65页 |
4.4.5 线束压着过程分析 | 第65-67页 |
4.4.6 端子瞬态等效应力分布 | 第67-68页 |
4.5 线束压着实验论证 | 第68-7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件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