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控制烟气中 NO_X排放手段的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1.2.1 NO_X的主要来源及危害 | 第12-13页 |
1.2.2 燃气燃烧炉内 NO_X的生成机理 | 第13-14页 |
1.2.3 控制烟气中 NO_X排放的主要方法 | 第14-17页 |
1.3 高温贫氧燃烧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1.3.1 高温贫氧燃烧系统的类型及原理 | 第17-19页 |
1.3.2 高温贫氧燃烧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4 蓄热体流动与传热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4.1 蓄热体发展简介 | 第21-22页 |
1.4.2 蓄热体热交换理论的发展 | 第22-23页 |
1.4.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3页 |
1.5 计算流体力学研究及应用进展 | 第23-25页 |
1.5.1 计算流体力学简介 | 第23-24页 |
1.5.2 HTAC 技术和蓄热体流动与传热的 CFD 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2 数学模型 | 第27-32页 |
2.1 流体流动的控制方程 | 第27页 |
2.1.1 质量守恒方程 | 第27页 |
2.1.2 动量守恒方程 | 第27页 |
2.1.3 能量方程 | 第27页 |
2.2 湍流流动模型 | 第27-28页 |
2.3 燃烧过程模型 | 第28-31页 |
2.3.1 燃烧模型 | 第28-30页 |
2.3.2 辐射模型 | 第30-31页 |
2.4 污染物 NO_X生成模型 | 第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甲烷燃烧炉的数值模拟 | 第32-42页 |
3.1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第32-33页 |
3.2 求解设置及收敛的判据 | 第33-34页 |
3.3 模型验证及模拟结果分析 | 第34-36页 |
3.4 工艺参数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 第36-41页 |
3.4.1 预热空气温度 | 第36-37页 |
3.4.2 进气氧浓度 | 第37-39页 |
3.4.3 空气过剩系数 | 第39-40页 |
3.4.4 喷孔直径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蓄热体换热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42-62页 |
4.1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第42-44页 |
4.2 求解设置 | 第44-46页 |
4.2.1 烟气和空气速度的确定 | 第44-45页 |
4.2.2 求解设置以及边界条件 | 第45-46页 |
4.3 模型验证 | 第46-47页 |
4.4 蓄热体开工阶段的分析 | 第47-48页 |
4.5 评价蓄热体换热性能的指标 | 第48-49页 |
4.6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49-52页 |
4.6.1 速度场及压力场的分布 | 第49-50页 |
4.6.2 温度场的分布 | 第50-52页 |
4.7 影响蓄热体换热过程因素的分析 | 第52-60页 |
4.7.1 切换时间 | 第52-54页 |
4.7.2 空气过剩系数 | 第54-56页 |
4.7.3 孔道截面形状 | 第56-58页 |
4.7.4 蓄热体横截面与外壁的角度 | 第58-60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5 甲烷高温贫氧燃烧系统的设计 | 第62-68页 |
5.1 燃烧器的设计 | 第62-64页 |
5.1.1 甲烷气体的流量和理论空气流量 | 第62页 |
5.1.2 实际空气流量和烟气流量 | 第62-63页 |
5.1.3 烟气循环量和循环比 | 第63页 |
5.1.4 甲烷和空气喷孔直径 | 第63-64页 |
5.2 蓄热室的设计 | 第64-67页 |
5.2.1 切换周期内预热空气所需的热量 | 第64-65页 |
5.2.2 蓄热室出口的烟气温度和对数平均温差 | 第65页 |
5.2.3 蓄热室内烟气和空气的流速 | 第65-66页 |
5.2.4 综合换热系数,蓄热室传热面积和长度 | 第66-67页 |
5.3 风机的选择 | 第67页 |
5.3.1 风机的风量和风压 | 第67页 |
5.3.2 电机功率 | 第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页 |
6.2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附录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