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

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信息披露质量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8-11页
插图索引第11-12页
附表索引第12-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4-16页
        1.2.1 关于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研究第14-15页
        1.2.2 关于市场信息披露的研究第15-16页
    1.3 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第16-19页
        1.3.1 研究思路第16-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3.3 研究创新点第18-19页
第2章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第19-25页
    2.1 信息披露相关概念第19-20页
    2.2 信息披露原则第20-22页
        2.2.1 真实性第20-21页
        2.2.2 相关性第21页
        2.2.3 及时性第21页
        2.2.4 可比性第21-22页
        2.2.5 完整性第22页
        2.2.6 可理解性第22页
    2.3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历程第22-23页
    2.4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第23-25页
        2.4.1 委托代理理论第23-24页
        2.4.2 信号传递理论第24-25页
        2.4.3 有效市场理论第25页
第3章 中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第25-38页
    3.1 中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发展概述第26-32页
        3.1.1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推出背景第26-27页
        3.1.2 中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种类第27-28页
        3.1.3 中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规模第28-31页
        3.1.4 中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创新机制分析第31-32页
    3.2 中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信息披露制度分析第32-36页
        3.2.1 中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信息披露制度第32-35页
        3.2.2 中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信息披露特点分析第35-36页
    3.3 中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分析第36-38页
第4章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信息披露的国际借鉴第38-42页
    4.1 金融危机以来国际信用衍生品信息披露新进展第38-40页
        4.1.1 增强市场透明度第38-39页
        4.1.2 建立对场外交易衍生品市场信息披露框架第39页
        4.1.3 强化信用衍生产品在财务报告中信息披露要求第39页
        4.1.4 强化交易数据披露要求第39-40页
    4.2 国际衍生品交易信息披露情况对我国的启示第40-42页
        4.2.1 加强市场监管与业务规范第40页
        4.2.2 制定信息披露监管法第40页
        4.2.3 细化信息披露的要求第40-41页
        4.2.4 提高信息集中度第41-42页
第5章 中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信息披露指数评价研究第42-57页
    5.1 评价方法选择第42-47页
        5.1.1 直接测度法第42-43页
        5.1.2 间接测度法第43页
        5.1.3 评价方法设计第43-47页
    5.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47-53页
        5.2.1 调研结论分析第48页
        5.2.2 评价指标体系第48-53页
    5.3 评价指标权重第53页
        5.3.1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第53页
        5.3.2 确定指标权重第53页
    5.4 信息披露评价的实证过程第53-57页
        5.4.1 样本选择第53-54页
        5.4.2 有效性检验第54页
        5.4.3 评价结果分析第54-57页
第6章 完善中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信息披露的政策建议第57-61页
    6.1 完善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信息披露制度第57-58页
        6.1.1 构建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信息披露法律体系第57页
        6.1.2 细化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信息披露的监管要求第57-58页
        6.1.3 规范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信息披露的内容第58页
    6.2 增强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交易商信息披露自觉性第58-59页
        6.2.1 培育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交易商信息披露理念第58-59页
        6.2.2 提高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交易市场的有效性第59页
    6.3 强化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信息披露配套设施第59-61页
        6.3.1 加强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市场数据分析和管理第59-60页
        6.3.2 培育市场化运作的专业数据分析公司第60页
        6.3.3 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第60-61页
结论第61-63页
附录第63-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路径与措施
下一篇:我国税收横向转移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