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2.1 气候变化对外来入侵种影响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2 生态位模型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2.3 互花米草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数据与方法 | 第23-33页 |
2.1 互花米草的分布数据 | 第23-26页 |
2.1.1 数据来源 | 第23页 |
2.1.2 数据处理 | 第23-24页 |
2.1.3 研究区确定及其概况 | 第24-26页 |
2.2 环境数据 | 第26-27页 |
2.2.1 气候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第26-27页 |
2.2.2 地形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第27页 |
2.2.3 土壤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第27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7-33页 |
2.3.1 气候数据插值方法 | 第27-30页 |
2.3.2 未来气候情景 | 第30页 |
2.3.3 建模的主要气候因子筛选 | 第30页 |
2.3.4 两种生态位模型的构建方法 | 第30-33页 |
第三章 当前气候条件下互花米草潜在分布区预测 | 第33-51页 |
3.1 当前气候变量插值及其筛选 | 第33-37页 |
3.1.1 气候变量插值结果分析 | 第33-36页 |
3.1.2 气候变量筛选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3.2 模型预测精度 | 第37-38页 |
3.3 环境因子重要性评价 | 第38-44页 |
3.3.1 环境因子的响应曲线 | 第39-44页 |
3.3.2 主要环境因子与适生区的对应关系 | 第44页 |
3.4 当前气候条件下互花米草潜在分布区预测 | 第44-49页 |
3.4.1 气候生态位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3.4.2 环境生态位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3.4.3 气候生态位模型和环境生态位模型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47-49页 |
3.5 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互花米草潜在分布区预测 | 第51-63页 |
4.1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气象要素变化格局 | 第51-56页 |
4.2 模型预测精度 | 第56页 |
4.3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互花米草潜在分布区预测结果分析 | 第56-59页 |
4.4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互花米草潜在分布区格局变化分析 | 第59-61页 |
4.5 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3-68页 |
5.1 结论 | 第63-64页 |
5.2 讨论 | 第64-66页 |
5.2.1 主要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 | 第64-65页 |
5.2.2 研究不确定性 | 第65-66页 |
5.3 互花米草防治建议 | 第66-67页 |
5.4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