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水对深圳市典型城市河流水质影响的模拟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9页 |
1.1 城市河流黑臭水体概述 | 第9-13页 |
1.1.1 底泥的内源污染 | 第9-10页 |
1.1.2 水体的黑臭现象 | 第10-12页 |
1.1.3 城市河流修复技术 | 第12-13页 |
1.2 再生水回用于城市河流 | 第13-15页 |
1.3 研究现状及问题 | 第15-17页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7-18页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河流水质调研与实验方法 | 第19-26页 |
2.1 河流水质调研 | 第19-22页 |
2.1.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9-21页 |
2.1.2 采样点设置 | 第21-22页 |
2.2 采样方法及预处理 | 第22页 |
2.3 分析测定方法 | 第22-24页 |
2.3.1 水质常规指标分析 | 第22-23页 |
2.3.2 嗅味物质分析方法 | 第23页 |
2.3.3 底泥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2.4 实验室模拟研究 | 第24-26页 |
2.4.1 底泥污染物释放实验 | 第24-25页 |
2.4.2 实验水样与底泥 | 第25-26页 |
第3章 再生水补水河流的水质变化规律 | 第26-35页 |
3.1 污水厂再生水处理流程的水质情况 | 第26-27页 |
3.2 沙湾河和深圳河的水质情况 | 第27-28页 |
3.3 沙湾河上下游水质情况对比 | 第28-30页 |
3.4 深圳河上下游水质情况对比 | 第30-32页 |
3.5 河流水质随时间变化情况 | 第32-3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河道底泥对再生水补水效果的影响 | 第35-48页 |
4.1 底泥和上覆水的理化性质 | 第35-36页 |
4.2 底泥条件对再生水补水效果的影响 | 第36-37页 |
4.2.1 实验底泥的性质变化 | 第36页 |
4.2.2 上覆水的性质变化 | 第36-37页 |
4.3 上覆水中溶解氧的浓度变化 | 第37-39页 |
4.4 上覆水中嗅味物质的浓度变化 | 第39-41页 |
4.5 上覆水中氮的浓度变化 | 第41-44页 |
4.6 上覆水中磷的浓度变化 | 第44-46页 |
4.7 上覆水中铁锰的浓度变化 | 第46-47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再生水处理方式对河流补水效果的影响 | 第48-68页 |
5.1 底泥和上覆水的理化性质 | 第48页 |
5.2 不同水质再生水模拟河道补水的效果 | 第48-50页 |
5.2.1 实验底泥的性质变化 | 第48-49页 |
5.2.2 上覆水的性质变化 | 第49-50页 |
5.3 溶解氧与嗅味物质浓度变化的关系 | 第50-55页 |
5.4 磷与铁锰的浓度变化关系 | 第55-58页 |
5.5 上覆水中溶解氧与氮的浓度变化关系 | 第58-61页 |
5.6 无底泥对照组的水质变化 | 第61-67页 |
5.6.1 上覆水中各水质参数的变化过程 | 第61-66页 |
5.6.2 上覆水中典型嗅味物质的浓度变化 | 第66-6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69页 |
6.2 建议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7页 |
附录:专业实践总结摘要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