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前言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2.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2.2.2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1.3.1 契约学习法的相关理论 | 第13-19页 |
1.3.1.1 契约 | 第13-14页 |
1.3.1.2 学习契约 | 第14-16页 |
1.3.1.3 契约学习法 | 第16-19页 |
1.3.2 契约学习法的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3.2.1 契约学习法的理论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2.2 契约学习法在教学领域中的运用现状 | 第20-23页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3-35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2.2 受试者 | 第23-24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2.3.1 文献资料法 | 第24页 |
2.3.2 问卷调查法 | 第24-25页 |
2.3.3 访谈法 | 第25页 |
2.3.4 实验法 | 第25页 |
2.3.5 数理统计法 | 第25-26页 |
2.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6页 |
2.5 研究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2.6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7页 |
2.7 实验设计 | 第27-35页 |
2.7.1 实验实施时间和地点 | 第27页 |
2.7.2 实验测试指标的选取 | 第27-29页 |
2.7.3 实验控制 | 第29-30页 |
2.7.3.1 实验环节控制 | 第29-30页 |
2.7.3.2 问卷施测 | 第30页 |
2.7.4 教学实验步骤 | 第30-35页 |
2.7.4.1 前测 | 第30-31页 |
2.7.4.2 实验班采用契约式学习 | 第31-32页 |
2.7.4.3 对实验教师的要求 | 第32-33页 |
2.7.4.4 对实验班学生的要求 | 第33页 |
2.7.4.5 学习与锻炼目标的设定和调节 | 第33-35页 |
2.7.4.6 后测 | 第35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5-53页 |
3.1 实验班与对照班各指标的实验前测结果 | 第35-39页 |
3.1.0 运动技能测试结果 | 第35-36页 |
3.1.1 身体素质测试结果 | 第36-37页 |
3.1.2 运动技能测试结果 | 第37页 |
3.1.3 体育锻炼状况测试结果 | 第37页 |
3.1.4 体育学习兴趣水平测试结果 | 第37-38页 |
3.1.5 锻炼承诺测试结果 | 第38页 |
3.1.6 一般自我效能测试结果 | 第38-39页 |
3.2 实验班与对照班各指标的前测结果的比较分析 | 第39-41页 |
3.2.1 运动技能的差异比较 | 第39页 |
3.2.2 身体素质的差异比较 | 第39页 |
3.2.3 体育锻炼状况的差异比较 | 第39-40页 |
3.2.4 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差异比较 | 第40页 |
3.2.5 锻炼承诺的差异比较 | 第40-41页 |
3.2.6 一般自我效能的差异比较 | 第41页 |
3.3 实验班与对照班各指标的实验后测结果 | 第41-44页 |
3.3.1 运动技能测试结果 | 第41-42页 |
3.3.2 身体素质测试结果 | 第42页 |
3.3.3 锻炼状况测试结果 | 第42-43页 |
3.3.4 体育学习兴趣水平 | 第43页 |
3.3.5 锻炼承诺测试结果 | 第43-44页 |
3.3.6 一般自我效能测试结果 | 第44页 |
3.4 实验班与对照班各指标后测结果的比较分析 | 第44-47页 |
3.4.1 运动技能的差异比较 | 第44-45页 |
3.4.2 身体素质的差异比较 | 第45页 |
3.4.3 锻炼状况的差异比较 | 第45-46页 |
3.4.4 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差异比较 | 第46页 |
3.4.5 锻炼承诺的差异比较 | 第46-47页 |
3.4.6 一般自我效能的差异比较 | 第47页 |
3.5 实验班各指标的前测与后测的比较分析 | 第47-50页 |
3.5.1 运动技能的差异比较 | 第47-48页 |
3.5.2 身体素质的差异比较 | 第48页 |
3.5.3 锻炼状况的差异比较 | 第48-49页 |
3.5.4 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差异比较 | 第49页 |
3.5.5 锻炼承诺的差异比较 | 第49-50页 |
3.5.6 一般自我效能的差异比较 | 第50页 |
3.6 对照班各指标的前测与后测的比较分析 | 第50-53页 |
3.6.1 运动技能的差异比较 | 第50-51页 |
3.6.2 身体素质的差异比较 | 第51页 |
3.6.3 锻炼状况的差异比较 | 第51-52页 |
3.6.4 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差异比较 | 第52页 |
3.6.5 锻炼承诺的差异比较 | 第52-53页 |
3.6.6 一般自我效能的差异比较 | 第53页 |
3.7 小结 | 第53页 |
第4章 讨论 | 第53-62页 |
4.1 契约学习法运用于乒乓球选项课的实验效果分析 | 第53-58页 |
4.1.1 对学生技能学习和掌握的影响 | 第53-54页 |
4.1.2 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 第54-55页 |
4.1.3 对体育锻炼状况的影响 | 第55-56页 |
4.1.4 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影响 | 第56页 |
4.1.5 对学生锻炼承诺的影响 | 第56-57页 |
4.1.6 对学生一般自我效能的影响 | 第57-58页 |
4.2 契约学习法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效果分析 | 第58-62页 |
4.2.1 契约学习法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 | 第58-59页 |
4.2.2 契约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第59页 |
4.2.3 契约学习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 第59-60页 |
4.2.4 契约学习法能有效改善学生体育锻炼状况 | 第60页 |
4.2.5 契约学习法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 第60页 |
4.2.6 契约学习法有助于形成和谐课堂 | 第60-61页 |
4.2.7 契约学习法给体育教师带来益处 | 第61-62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2-63页 |
5.1 结论 | 第62页 |
5.2 建议 | 第62-63页 |
5.3 研究局限 | 第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件A | 第68-69页 |
附件B | 第69-71页 |
附件C | 第71-72页 |
附件D | 第72-78页 |
附件E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