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2.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2.1 土地储备的概念 | 第18-20页 |
2.2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 | 第20-22页 |
2.2.1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概念 | 第20-21页 |
2.2.2 土地储备制度产生的原因 | 第21页 |
2.2.3 储备土地的来源 | 第21页 |
2.2.4 土地储备资金的来源 | 第21页 |
2.2.5 我国城市土地储备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21-22页 |
2.3 激励与约束机制原理 | 第22-26页 |
第3章 泉州市土地储备制度现状分析 | 第26-40页 |
3.1 泉州市土地储备制度实施的现状 | 第26-35页 |
3.1.1 泉州市土地储备机构设置 | 第26页 |
3.1.2 泉州市土地储备运作模式 | 第26-34页 |
3.1.3 泉州市土地储备资金来源 | 第34-35页 |
3.2 泉州市土地储备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基于激励与约束机制视角 | 第35-40页 |
3.2.1 泉州市土地储备制度存在问题一:激励机制的不完善 | 第35-37页 |
3.2.2 泉州市土地储备制度存在问题二:约束机制的不完善 | 第37-40页 |
第4章 基于激励与约束机制视角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典型模式分析 | 第40-48页 |
4.1 上海模式及特点 | 第41-42页 |
4.2 杭州模式及特点 | 第42-43页 |
4.3 武汉模式及特点 | 第43页 |
4.4 南通模式及特点 | 第43-45页 |
4.5 厦门模式及特点 | 第45页 |
4.6 国内其他城市土地储备经验启示 | 第45-48页 |
第5章 完善泉州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建议与对策 | 第48-56页 |
5.1 完善城市土地储备激励机制 | 第48-51页 |
5.1.1 科学界定城市土地统一收购性质,确保政府主导地位 | 第48页 |
5.1.2 健全城市土地收益分配制度,调动土地储备客体积极性 | 第48-49页 |
5.1.3 创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模式,创建土地储备激励条件 | 第49页 |
5.1.4 优化资金筹措渠道,创新土地储备激励方法 | 第49-50页 |
5.1.5 健全土地储备法律法规制度,营造土地储备激励环境 | 第50-51页 |
5.2 完善城市土地储备约束机制 | 第51-56页 |
5.2.1 完善土地储备监督制度,健全土地储备主体约束机制 | 第51页 |
5.2.2 合理界定城市储备土地收购补偿标准,建立土地储备客体约束机制 | 第51-52页 |
5.2.3 建立地价监测和资金监管制度,完善土地储备约束方法 | 第52-53页 |
5.2.4 合理制定城市储备计划和范围,创建有利的土地储备约束条件 | 第53-55页 |
5.2.5 推进城市土地储备法制建设,规范土地储备约束环境 | 第55-5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结论 | 第56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