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绪论参考文献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5-2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5-19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15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15-16页 |
2.1.3 试剂配制 | 第16-18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18-1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9-25页 |
2.2.1 建立大鼠光损伤模型 | 第19页 |
2.2.2 取材 | 第19-20页 |
2.2.3 Western Blot | 第20-21页 |
2.2.4 qRT-PCR | 第21-24页 |
2.2.5 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荧光 | 第24-25页 |
2.2.6 TUNEL | 第25页 |
2.2.7 玻璃体腔注射 | 第25页 |
2.3 数据分析 | 第25-26页 |
2.4 统计分析与作图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27-36页 |
3.1 视网膜光损伤后视网膜中Fra-1 表达量的变化 | 第27-28页 |
3.2 视网膜光损伤后Fra-1 在视网膜组织中的分布 | 第28-29页 |
3.3 视网膜光损伤后Fra-1 表达于神经节细胞上 | 第29-30页 |
3.4 视网膜光损伤后RGC凋亡增加 | 第30-32页 |
3.5 视网膜光损伤后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表达量的变化 | 第32-33页 |
3.6 视网膜光损伤后p38磷酸化水平增加 | 第33-35页 |
3.7 抑制p38磷酸化减少了视网膜光损伤后细胞凋亡 | 第35-36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6-3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42-43页 |
综述 | 第43-52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文章首页 | 第54-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