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中、老年人问题论文--妇女问题论文

互联网对青年女性旅游行为的影响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一、绪论第12-26页
    (一) 研究的背景、意义第12-14页
        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4-16页
        1. 互联网及“互联网+”时代第14-15页
        2. 青年女性第15页
        3. 旅游第15页
        4. 旅游行为第15-16页
    (三) 相关研究综述第16-23页
        1. 互联网与旅游第16-19页
        2. 女性与旅游第19-21页
        3. 旅游社会学研究第21-22页
        4. 研究评述第22-23页
    (四)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3-26页
        1. 社会性别理论第23-24页
        2. 理性选择理论第24页
        3. 风险社会理论第24页
        4. 社会治理理论第24-26页
二、研究设计第26-31页
    (一) 研究目的与性质第26-27页
        1. 研究目的第26页
        2. 研究性质第26-27页
    (二) 研究方式第27页
    (三) 研究假设与思路第27-28页
    (四) 研究的不足第28-29页
        1. 问卷调查的不足第28-29页
        2. 资料分析的不足第29页
    (五) 问卷的设计与效度第29-31页
        1. 问卷的设计第29页
        2. 问卷的调查第29-30页
        3. 问卷的效度第30-31页
三、互联网对青年女性旅游行为影响的定量分析第31-59页
    (一) 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的描述统计第31-37页
        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第31-33页
        2. 调查对象上网情况第33-34页
        3. 调查对象旅游情况第34-37页
        4. 小结第37页
    (二) 互联网对被调查者的旅游行为在性别因素上的不同影响第37-47页
        1. 性别与互联网旅游关注度的相关性第38-39页
        2. 性别与互联网旅游信息态度的相关性第39-41页
        4. 性别与互联网旅游中交际问题的相关性分析第41-44页
        5. 性别与互联网旅游中安全问题的相关性分析第44-46页
        6. 小结第46-47页
    (三) 互联网对青年女性旅游行为影响的定量分析第47-53页
        1. 互联网对青年女性出游方式和安全的影响第47-48页
        2. 互联网对青年女性旅游信息利用的影响第48-50页
        3. 互联网对青年女性旅游中交际行为的影响第50-51页
        4. 互联网对青年女性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第51-52页
        5. 小结第52-53页
    (四) 对互联网影响下青年女性旅游行为的回归分析第53-57页
        1. 被调查者信息查询情况的影响因素第53-55页
        2. 被调查者对互联网旅游产品认可的影响因素第55-57页
    (五) 研究的发现第57-59页
四、互联网对青年女性旅游行为影响的综合分析第59-63页
    (一) 互联网对青年女性旅游行为的正面影响分析第59-61页
        1. 获得方式方便快捷,为构建理性旅游行为提供可能第59页
        2. 信息选择多样化,提供构建理性旅游行为的路径第59-60页
        3. 拓展交际群体,促进个体社会化发展第60页
        4. 多层面技术支持,增强旅游社会功能的实现第60-61页
    (二) 互联网对青年女性旅游行为的负面影响分析第61-63页
        1. 互联网对青年女性旅游所带来的安全隐患第61-62页
        2. 互联网对青年女性旅游所引起的信任危机第62-63页
五、增强互联网对青年女性旅游行为正面影响的对策建议第63-67页
    (一) 微观层面第63-64页
        1. 提高女性综合素质,增强女性安全意识第63-64页
        2. 规范个体行为,树立健康网络社会环境第64页
    (二) 中观层面第64-65页
        1. 搭建互联网平台,完善信息监管工作第64-65页
        2. 加强景区系统治理,优化旅游场域环境第65页
    (三) 宏观层面第65-67页
        1. 营造健康合理环境,保障国民休闲旅游权利第65-66页
        2. 加大社会媒体的监督作用,塑造良好的网络社会环境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2页
附录 调查问卷第72-77页
个人简历第77-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村人际关系影响研究--以安吉五鹤村为例
下一篇:社会支持视角下城市贫困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湖北省武汉市H社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