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 第9页 |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研究意义与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3-15页 |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综述 | 第16-24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格利(Gurley)和肖(Shaw)的金融发展理论 | 第16页 |
·戈德史密斯(Goldsmith)的金融结构理论 | 第16-17页 |
·金融抑制理论 | 第17-18页 |
·金融深化理论 | 第18-19页 |
·金融约束理论 | 第19-20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0-24页 |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 第20-21页 |
·我国金融深化水平研究 | 第21-22页 |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 | 第22-23页 |
·金融发展"环境观"的产生和发展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陕西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概述 | 第24-32页 |
·陕西经济发展水平概述 | 第24-28页 |
·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 第24-26页 |
·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长 | 第26-27页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定增长 | 第27页 |
·居民收入显著增长,物价稳定 | 第27-28页 |
·陕西金融发展水平概述 | 第28-32页 |
·陕西经济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 | 第28-29页 |
·金融规模(人均金融资源占有量)快速增长 | 第29-30页 |
·金融体系或金融机构效率持续下降 | 第30-32页 |
第四章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协调度测度模型的构建 | 第32-38页 |
·指标的选择 | 第32-35页 |
·金融发展水平指标 | 第32-33页 |
·经济发展水平指标 | 第33页 |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计算 | 第33-35页 |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协调度测度模型 | 第35-38页 |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回归模型 | 第35页 |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静态协调度测度模型的构建 | 第35-37页 |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静态协调度测度模型的构建 | 第37-38页 |
第五章 陕西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协调度测度的实证分析 | 第38-54页 |
·陕西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指标 | 第38-44页 |
·指标体系 | 第38页 |
·数据及数据的标准化 | 第38-40页 |
·陕西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计算 | 第40-43页 |
·陕西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 | 第43-44页 |
·陕西金融发展综合水平 | 第44-48页 |
·指标体系 | 第44-45页 |
·数据及数据的标准化 | 第45-46页 |
·陕西金融发展综合水平计算 | 第46-47页 |
·陕西金融发展综合水平的评价 | 第47-48页 |
·陕西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测度 | 第48-51页 |
·陕西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回归模型 | 第48-49页 |
·陕西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静态协调度测度 | 第49-50页 |
·陕西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协调度测度 | 第50-51页 |
·陕西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 | 第51-52页 |
·影响陕西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重要因素 | 第52-54页 |
·经济的金融化程度决定了协调度的波动和发展趋势 | 第52页 |
·合理的金融结构和经济结构有助于协调度的提升 | 第52-53页 |
·金融体系或金融机构的效率对协调度有重要影响 | 第53-54页 |
第六章 结论建议 | 第54-57页 |
·陕西金融与经济发展协调度测度的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从静态来看,上世纪90年代协调度变动较大,近十年来基本稳定 | 第54页 |
·从长期来看,动态协调度缓慢上升,但整体水平不是十分理想 | 第54-55页 |
·对于提高陕西金融与经济发展协调度水平的几点建议 | 第55-56页 |
·大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金融化水平 | 第55页 |
·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现代经济产业结构 | 第55-56页 |
·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高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的效率 #48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6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附录 | 第62-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