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第7-9页 |
1.3 拟解决关键问题 | 第9-10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1.5 取得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12页 |
1.6 完成工作量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22页 |
2.1 深大断裂系统 | 第14-16页 |
2.2 盖层断裂系统 | 第16-17页 |
2.3 构造演化史 | 第17-19页 |
2.4 研究区油源分析 | 第19-21页 |
2.4.1 有利烃源岩分布 | 第19-20页 |
2.4.2 有机质丰度 | 第20-21页 |
2.5 区域成藏动力背景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断裂发育特征 | 第22-44页 |
3.1 断裂分级 | 第22-23页 |
3.2 断层平面展布特征 | 第23-26页 |
3.2.1 T_2反射层断层平面展布特征 | 第25-26页 |
3.2.2 T_2-T_(1-1)反射层断层平面展布特征 | 第26页 |
3.3 断层剖面发育特征 | 第26-32页 |
3.3.1 三肇地区过升 52—升25井地震解释剖面 | 第27-28页 |
3.3.2 三肇地区过芳 22—芳162井地震解释剖面 | 第28-30页 |
3.3.3 三肇地区过龙 201—杏67井地震解释剖面 | 第30-32页 |
3.4 断层剖面组合样式 | 第32-33页 |
3.4.1 T_2断层系与基底裂组成的“似花状”组合样式 | 第32页 |
3.4.2 “V”字型密集断层组合样式 | 第32-33页 |
3.4.3 “地堑—地垒”式组合样式 | 第33页 |
3.5 断层活动性分析 | 第33-35页 |
3.6 断裂带裂缝发育特征 | 第35-44页 |
3.6.1 岩心裂缝识别 | 第36-37页 |
3.6.2 测井裂缝识别 | 第37-44页 |
第四章 油藏特征描述 | 第44-50页 |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44页 |
4.2 物性特征 | 第44-45页 |
4.3 孔隙结构特征 | 第45-46页 |
4.4 油藏基本特征 | 第46-50页 |
4.4.1 油藏分布特征 | 第46-48页 |
4.4.2 油藏物性特征 | 第48-50页 |
第五章 断裂及控油性研究 | 第50-68页 |
5.1 控藏断层分析 | 第50-57页 |
5.1.1 油源断层 | 第51-54页 |
5.1.2 T_2反射层断层控油性 | 第54-55页 |
5.1.3 T_2-T_(1-1)反射层断层控油性 | 第55-57页 |
5.2 T_2断层的运移输导作用 | 第57-61页 |
5.2.1 T_2断层对扶余油的侧向运移输导作用 | 第57-59页 |
5.2.2 T_2断层对扶余油的垂向运移输导作用 | 第59-61页 |
5.3 T_2断层对扶余油的差异聚集作用 | 第61-65页 |
5.3.1 不同断裂组合样式对扶余油聚集作用 | 第61-63页 |
5.3.2 断裂密集带对扶余油聚集作用 | 第63-65页 |
5.4 断裂带裂缝控油性 | 第65-66页 |
5.5 断裂控藏模式 | 第66-6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