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1 Au/CeO_2体系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及性能 | 第10-13页 |
1.2 Au/Ce-M-O_2体系催化剂的性能研究 | 第13-17页 |
1.3 本论文研究意义及设计思路 | 第17-18页 |
2.实验部分 | 第18-21页 |
2.1 使用试剂 | 第18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18页 |
2.3 表征 | 第18-20页 |
2.3.1 H_2-程序升温还原 | 第18-19页 |
2.3.2 透射电镜(TEM) | 第19页 |
2.3.3 BET测试 | 第19页 |
2.3.4 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XRD) | 第19页 |
2.3.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 第19页 |
2.3.6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 | 第19页 |
2.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19-20页 |
2.4 催化剂反应性能评价及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2.4.1 催化剂反应性能评价 | 第20页 |
2.4.2 催化剂反应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3.Au/Ce_(1-x)-Cu_x-O_2系列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 | 第21-45页 |
引言 | 第21页 |
3.1 Ce_(1-x)-Cu_x-O_2短棒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 | 第21-25页 |
3.1.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1页 |
3.1.2 结构表征 | 第21-24页 |
3.1.3 CO催化氧化活性测试 | 第24页 |
3.1.4 小结 | 第24-25页 |
3.2 Au/Ce_(1-x)-Cu_x-O_2短棒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 | 第25-32页 |
3.2.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5页 |
3.2.2 结构表征 | 第25-30页 |
3.2.3 CO催化氧化活性测试 | 第30-32页 |
3.2.4 小结 | 第32页 |
3.3 Au、Cu_x/Ce_(1-x)-O_2短棒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 | 第32-39页 |
3.3.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2-33页 |
3.3.2 结构表征 | 第33-37页 |
3.3.3 CO催化氧化活性测试 | 第37-39页 |
3.3.4 小结 | 第39页 |
3.4 Cu引入方式对Au/CeO_2结构及性能影响的讨论 | 第39-44页 |
3.5 结论 | 第44-45页 |
4.Cu的引入方式对不同形貌Au/CeO_2系列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第45-67页 |
引言 | 第45页 |
4.1 不同形貌的CeO_2上负载Au、Cu催化剂的制备、结构和性能研究 | 第45-56页 |
4.1.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5-46页 |
4.1.2 结构表征 | 第46-54页 |
4.1.3 CO催化氧化活性测试 | 第54-56页 |
4.1.4 小结 | 第56页 |
4.2 不同形貌Au/Ce-Cu_(0.03)-O_2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第56-66页 |
4.2.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56页 |
4.2.2 结构表征 | 第56-64页 |
4.2.3 CO催化氧化活性测试 | 第64-66页 |
4.2.4 小结 | 第66页 |
4.3 结论 | 第66-67页 |
5.Zr的引入对不同形貌的Au、Cu_(0.03)/CeO_2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第67-78页 |
引言 | 第67页 |
5.1 Ce-Zr_(0.02)-O_2,Au/Ce-Zr_(0.02)-O_2,Au、Cu_(0.03)/Ce-Zr_(0.02)-O_2短棒、立方、六角片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 | 第67-76页 |
5.1.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67页 |
5.1.2 结构表征 | 第67-75页 |
5.1.3 CO催化氧化活性测试 | 第75-76页 |
5.2 结论 | 第76-78页 |
6.Au/Ce_(1-x)-Fe_x-O_2短棒、立方、六角片的制备、结构及催化性能研究 | 第78-83页 |
引言 | 第78页 |
6.1 Au/Ce_(1-x)-Fe_x-O_2短棒、立方、六角片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 | 第78-83页 |
6.1.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78页 |
6.1.2 结构表征 | 第78-81页 |
6.1.3 CO催化氧化活性测试 | 第81-82页 |
6.1.4 结论 | 第82-83页 |
结论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目录 | 第89页 |
作者简介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