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各类型土与地基论文--黄土与地基论文

多级黄土高边坡开挖过程中的稳定性及抗震性分析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依托工程背景第11-14页
        1.2.1 工程介绍第11-12页
        1.2.2 边坡坡形坡率及防护加固形式第12-14页
    1.3 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1 边城稳定性分析的发展过程第14页
        1.3.2.高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第14-16页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第16-18页
        1.4.1.研究思路第16-17页
        1.4.2 研究内容第17-18页
2 高边坡开挖稳定性理论分析第18-27页
    2.1 边坡开挖稳定性影响因素第18-20页
        2.1.1 外在因素第18-19页
        2.1.2 内在因素第19-20页
    2.2 边坡稳定理论分析方法第20-23页
        2.2.1 强度折减法第20页
        2.2.2 瑞典条分法第20-21页
        2.2.3 毕肖普法第21-22页
        2.2.4 简布普遍条分法第22页
        2.2.5 分块极限平衡法及萨尔玛法第22页
        2.2.6 摩根斯坦-普赖斯法第22-23页
    2.3 可靠度分析理论方法第23-27页
        2.3.1 分析理论第23-24页
        2.3.2 可靠度分析方法第24-27页
3 边坡开挖过程的现场变形监测第27-42页
    3.1 边坡变形监测技术概述第27-30页
        3.1.1 边坡变形监测的重要性第27-28页
        3.1.2 边坡变形监测方法第28-30页
    3.2 监测技术原理第30-31页
        3.2.1 三角高程测量原理第30页
        3.2.2 测量误差来源分析第30-31页
    3.3 边坡监测方案设计第31-34页
        3.3.1 观测方案要点第31-33页
        3.3.2 人工巡视和裂缝观测第33-34页
    3.4 监测数据采集分析第34-40页
        3.4.1 开挖过程变形监测数据采集第34-35页
        3.4.2 数据分析第35-40页
    3.5 小结第40-42页
4 边坡开挖过程中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第42-68页
    4.1 有限单元法与MIDAS/GTS软件介绍第42-44页
        4.1.1 有限单元法介绍第42-43页
        4.1.2 MIDAS/GTS软件介绍第43-44页
    4.2 边坡开挖模型的建立第44-49页
        4.2.1 模型方案及建立第44-48页
        4.2.2 模型网格划分与边界条件第48-49页
    4.3 边坡无支护开挖模拟分析第49-57页
        4.3.1 不同开挖时歩对边坡剪切应变的影响第49-51页
        4.3.2 不同开挖时歩对边坡水平位移的影响第51-54页
        4.3.3 不同开挖时歩对边坡竖直位移的影响第54-57页
    4.4 边坡及时支护开挖工况模拟分析第57-66页
        4.4.1 不同开挖时歩对边坡剪切应变的影响第57-58页
        4.4.2 不同开挖时歩对边坡水平位移的影响第58-62页
        4.4.3 不同开挖时歩对边坡竖直位移的影响第62-65页
        4.4.4 支护开挖时歩对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第65-66页
    4.5 小结第66-68页
5 边坡开挖抗震模拟分析第68-85页
    5.1 引言第68页
    5.2 MIDAS/GTS在岩土工程抗震分析中的应用第68-69页
        5.2.1 动荷载的输入第68-69页
        5.2.2 特征值分析第69页
        5.2.3 反应谱分析第69页
        5.2.4 时程分析第69页
    5.3 边坡抗震模型的建立第69-74页
        5.3.1 模型尺寸第70-71页
        5.3.2 计算参数及地震波的选取第71-72页
        5.3.3 模型边界的处理第72-73页
        5.3.4 模态分析第73-74页
    5.4 计算结果分析第74-84页
        5.4.1 概述第74页
        5.4.2 无支护受震工况变形分析第74-76页
        5.4.3 支护受震工况变形分析第76-78页
        5.4.4 支护与不支护受震工况对比第78-81页
        5.4.5 受震与不受震工况特征分析第81-84页
    5.5 小结第84-85页
6 结论与展望第85-88页
    6.1 结论第85-87页
    6.2 展望第87-88页
致谢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2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太阳能真空集热管测试平台温控系统研究
下一篇:激光点云下的建筑物重建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