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9页 |
1.2.1 勘探现状研究 | 第7-8页 |
1.2.2 沉积特征研究 | 第8页 |
1.2.3 沉积相及相分析方法研究 | 第8-9页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第9-1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9页 |
1.3.3 创新点 | 第9-10页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10-12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2-17页 |
2.1 区域地理位置 | 第12-13页 |
2.2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3-17页 |
2.2.1 盆地内部构造单元划分 | 第13-14页 |
2.2.2 区域构造演化与盆地形成 | 第14-17页 |
第三章 地层发育及分布特征 | 第17-33页 |
3.1 地层分区 | 第17-21页 |
3.1.1 温泉小区 | 第18-20页 |
3.1.2 科古琴山小区 | 第20页 |
3.1.3 博罗科努山小区 | 第20-21页 |
3.1.4 伊宁小区 | 第21页 |
3.1.5 巴仑台小区 | 第21页 |
3.2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1-29页 |
3.2.1 泥盆系 | 第21-22页 |
3.2.2 石炭系 | 第22-23页 |
3.2.3 二叠系 | 第23-28页 |
3.2.4 三叠系 | 第28页 |
3.2.5 侏罗系 | 第28-29页 |
3.2.6 白垩系 | 第29页 |
3.3 二叠系沉积环境演化及岩相古地理背景 | 第29-33页 |
3.3.1 早二叠世乌郎期 | 第29-30页 |
3.3.2 中二叠世 | 第30-32页 |
3.3.3 晚二叠世巴斯尔干期 | 第32-33页 |
第四章 中二叠统典型沉积相分析 | 第33-49页 |
4.1 沉积相划分标志 | 第33页 |
4.1.1 沉积学标志 | 第33页 |
4.1.2 地球化学标志 | 第33页 |
4.2 典型沉积相类型与沉积特征 | 第33-45页 |
4.2.1 冲积扇相 | 第33-36页 |
4.2.2 辫状河流相 | 第36-37页 |
4.2.3 湖泊相 | 第37-43页 |
4.2.4 辫状河三角洲相 | 第43-44页 |
4.2.5 水下扇 | 第44-45页 |
4.3 中二叠统沉积相演化与模式 | 第45-49页 |
4.3.1 中二叠统晓山萨依组沉积相平面分布 | 第45-46页 |
4.3.2 中二叠统塔姆其萨依组沉积相平面分布 | 第46-47页 |
4.3.3 中二叠统沉积模式 | 第47-49页 |
第五章 主要控盆断裂及构造演化对沉积环境的影响 | 第49-55页 |
5.1 早-中二叠世构造盆地演化阶段 | 第49-54页 |
5.1.1 早二叠世强伸展阶段 | 第49-52页 |
5.1.2 中二叠世伸展阶段 | 第52-54页 |
5.2 影响盆地结构和沉积环境的主要控盆断裂与断裂体系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图版 | 第61-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