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南油田水平井区精细注水调整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现状 | 第10-14页 |
1.2.1 水平井国外应用现状 | 第10-11页 |
1.2.2 水平井国内应用现状 | 第11页 |
1.2.3 水平井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4 水平井开发存在问题及综合治理技术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4-16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3.3 论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三维地质建模 | 第16-23页 |
2.1 储层建模数据准备 | 第16-17页 |
2.2 建立精细的构造模型 | 第17-18页 |
2.2.1 断层模型 | 第17页 |
2.2.2 层面模型 | 第17-18页 |
2.2.3 构造模型 | 第18页 |
2.3 沉积相模型 | 第18-19页 |
2.4 三维属性建模 | 第19-20页 |
2.4.1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 | 第20页 |
2.5 储层物性参数的相控随机模拟 | 第20-21页 |
2.6 裂缝模型 | 第21-2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水平井数值模拟 | 第23-37页 |
3.1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23-26页 |
3.1.1 地质描述 | 第23-24页 |
3.1.2 油藏参数优选 | 第24-26页 |
3.2 历史拟合 | 第26-30页 |
3.2.1 考虑水平井井筒磨阻对产能的损失 | 第26-28页 |
3.2.2 历史拟合结果 | 第28-30页 |
3.3 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 第30-36页 |
3.3.1 各小层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30-34页 |
3.3.2 不同剩余地质储量丰度分布状况研究 | 第34-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水平井开发效果评价 | 第37-46页 |
4.1 水平井初产评价 | 第37-38页 |
4.2 水平井稳产评价 | 第38-39页 |
4.3 水平井注水受效评价 | 第39-40页 |
4.4 水平井储量控制程度评价 | 第40页 |
4.5 水平井开发效果评价分类 | 第40页 |
4.6 不同类型水平井开发效果特征 | 第40-44页 |
4.6.1“初产高递减慢”型 | 第41页 |
4.6.2“稳产差递减快”型 | 第41-42页 |
4.6.3“产量波动大”型 | 第42-43页 |
4.6.4“持续低产”型 | 第43-4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五章 水平井生产因素对产能影响研究 | 第46-58页 |
5.1 水平井单因素数值模拟研究 | 第46-50页 |
5.1.1 确定分析序列 | 第46页 |
5.1.2 初始序列的无量纲化 | 第46-47页 |
5.1.3 计算关联系数 | 第47页 |
5.1.4 计算关联度 | 第47-50页 |
5.2 来水方向和见水层位识别 | 第50-53页 |
5.2.1 数值模拟法 | 第50-53页 |
5.3 水平井组受效评价 | 第53-57页 |
5.3.1 水平井组受效评价结果分析 | 第54-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水平井区综合调整研究 | 第58-75页 |
6.1 水井调整方法研究 | 第58-59页 |
6.1.1 水井调整原则 | 第58页 |
6.1.2 层段组合方式优化原则 | 第58-59页 |
6.2 水井注水周期研究 | 第59-61页 |
6.2.1 理论注水周期确定方法 | 第59-61页 |
6.2.2 注水周期调整原则 | 第61页 |
6.3 合理生产压差确定方法 | 第61-63页 |
6.4 生产措施调整研究 | 第63页 |
6.5 各阶段调整方案及预测结果 | 第63-74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7.1 结论 | 第75页 |
7.2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