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疗法临床应用论文--神经精神病科论文

低频脉冲电穴位刺激对抑郁性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缩略词表第11-12页
前言第12-15页
临床研究第15-24页
    1. 对象与方法第15-19页
        1.1 观察对象第15页
        1.2 病例选择标准与诊断标准第15-17页
            1.2.1 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第15页
            1.2.2 失眠的诊断标准第15页
            1.2.3 纳入标准第15-16页
            1.2.4 排除标准第16页
            1.2.5 病程标准第16页
            1.2.6 严重程度标准第16-17页
        1.3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3.1 分组方法第17页
            1.3.2 治疗组第17页
            1.3.3 对照组第17页
            1.3.4 安慰剂组第17-18页
            1.3.5 观察指标第18页
        1.4 统计方法第18-19页
    2.结果与分析第19-24页
        2.1 一般资料的比较第19-20页
            2.1.1 治疗组、对照组和安慰剂组的年龄、病程、性别等一般资料的比较第19页
            2.1.2 安慰剂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入睡所需时间的比较第19页
            2.1.3 安慰剂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睡眠时间的比较第19-20页
            2.1.4 安慰剂组、治疗组与对照组HAMD、PSQI基础评分 ( x±s)第20页
        2.2 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HAMD量表、HAMD睡眠障碍因子、PSQI量表积分的比较第20-22页
            2.2.1 三组治疗前与治疗后 HAMD 量表积分比较第20-21页
            2.2.2 三组治疗前治疗后HAMD睡眠障碍因子量表评分第21页
            2.2.3 三组治疗前与治疗后PSQI量表积分比较第21-22页
        2.3 三组间主要疗效比较第22页
        2.4 三组间的副作用的比较第22-23页
        2.5 安全性分析第23-24页
讨论第24-27页
    1. 低频电穴位刺激第24-25页
    2. 耳穴贴压疗法的组方依据第25页
    3. 低频脉冲电刺激的组方依据第25-26页
    4. 对照组针刺疗法第26页
    5. 临床疗效的结果分析第26-27页
结语第27-28页
参考文献第28-31页
综述第31-51页
    1. 中医药对抑郁性失眠的认识第31-35页
        1.1 中医古籍对抑郁性失眠的认识第31-32页
            1.1.1. 中医古籍对抑郁的认识第31页
            1.1.2 中医古籍对失眠的认识第31-32页
        1.2 辩证分型第32页
        1.3 古代医学对抑郁症失眠的治疗第32-33页
        1.4 中医药治疗抑郁性失眠的研究进展第33-35页
    2. 针灸治疗抑郁性失眠的研究概况第35-39页
        2.1 古代针灸治疗的文献记载第35页
        2.2 现代针灸对抑郁性失眠的研究进展第35-39页
            2.2.1 现代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机制研究第35-36页
            2.2.2 针灸治疗抑郁性失眠第36-37页
            2.2.3 电针治疗第37页
            2.2.4 头针疗法第37页
            2.2.5 耳穴贴压疗法第37-38页
            2.2.6 其他疗法第38-39页
            2.2.7 小结第39页
    3. 现代医学对抑郁性失眠的认识及治疗概况第39-45页
        3.1 定义与诊断第39-42页
        3.2 抑郁性失眠的治疗第42-44页
            3.2.1 单一类抗抑郁药物第42-43页
            3.2.2 巴比妥类第43页
            3.2.3 5-羟色胺及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 和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第43页
            3.2.4 抗抑郁药物和苯二氮卓类联合使用。第43页
            3.2.5 苯二氮卓类第43-44页
            3.2.6 GABA受体激动剂第44页
            3.2.7 褪黑色素第44页
            3.2.8 非药物治疗包括心里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等)、睡眠卫生教育、生物反馈治疗、光照治疗等第44页
        3.3 低频脉冲的生理刺激机制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51页
附录第51-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少腹逐瘀汤对寒凝血瘀型内异症患者内膜间质细胞分泌ICAM-1、MMP-2、VEGF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动静结合理论指导的重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康复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