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14-1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4-17页 |
1.1.2 研究问题 | 第17-19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4 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 第24-26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26-48页 |
2.1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历程 | 第27-28页 |
2.2 旅游安全评价的基础研究 | 第28-32页 |
2.2.1 旅游安全的相关基础研究 | 第28-31页 |
2.2.2 旅游安全评价的概念 | 第31-32页 |
2.3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内容 | 第32-37页 |
2.3.1 旅游地安全的客观评价研究 | 第32-34页 |
2.3.2 旅游安全认知的主观评价研究 | 第34-37页 |
2.4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第37-39页 |
2.4.1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理论 | 第37-38页 |
2.4.2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方法 | 第38-39页 |
2.5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其它方面 | 第39-41页 |
2.5.1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程序 | 第39页 |
2.5.2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结果的影响 | 第39-41页 |
2.6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评述 | 第41-46页 |
2.6.1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的基础:旅游安全概念的厘清 | 第41-43页 |
2.6.2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共识 | 第43-44页 |
2.6.3 旅游安全评价研究内容评述 | 第44-46页 |
2.7 本研究拟探索的方向 | 第46-48页 |
第3章 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的理论建构 | 第48-100页 |
3.1 目的地旅游安全:一个系统论视角的诠释 | 第48-55页 |
3.1.1 目的地旅游安全的概念界定 | 第48-51页 |
3.1.2 目的地旅游安全的构成要素 | 第51-53页 |
3.1.3 目的地旅游安全的主要特征 | 第53-54页 |
3.1.4 目的地旅游安全的影响因素 | 第54-55页 |
3.2 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客观与主观双重视角的解释 | 第55-98页 |
3.2.1 客观评价:目的地旅游安全度 | 第57-79页 |
3.2.2 主观评价:目的地游客安全感 | 第79-9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4章 旅游安全度:目的地旅游安全客观评价研究 | 第100-177页 |
4.1 评价模型 | 第100-102页 |
4.2 目的地旅游安全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102-126页 |
4.2.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第102-103页 |
4.2.2 指标体系结构和具体阐释 | 第103-116页 |
4.2.3 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 第116-126页 |
4.3 评价模型拟合检验 | 第126-138页 |
4.3.1 分析方法 | 第126-128页 |
4.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128-130页 |
4.3.3 模型拟合与修正 | 第130-138页 |
4.4 检验结果分析 | 第138-143页 |
4.4.1 目的地旅游安全抵抗力评价模型验证分析 | 第138-141页 |
4.4.2 目的地旅游安全入侵度评价模型验证分析 | 第141-143页 |
4.5 目的地旅游安全度评价分析 | 第143-176页 |
4.5.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143-146页 |
4.5.2 目的地旅游安全度测算 | 第146-147页 |
4.5.3 目的地旅游安全度等级划分 | 第147-149页 |
4.5.4 目的地旅游安全度评价结果 | 第149-160页 |
4.5.5 目的地旅游安全度指数预警 | 第160-17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76-177页 |
第5章 游客安全感:目的地旅游安全主观评价研究 | 第177-246页 |
5.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第177-182页 |
5.1.1 理论模型 | 第177-178页 |
5.1.2 研究假设 | 第178-182页 |
5.2 研究设计 | 第182-188页 |
5.2.1 问卷设计 | 第182-183页 |
5.2.2 变量的测度与操作性定义 | 第183-188页 |
5.3 小样本数据测试 | 第188-198页 |
5.3.1 小样本数据收集 | 第188-189页 |
5.3.2 小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189-198页 |
5.4 大样本数据测试 | 第198-233页 |
5.4.1 大样本数据收集 | 第198-199页 |
5.4.2 大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199-202页 |
5.4.3 大样本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202-227页 |
5.4.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假设检验 | 第227-233页 |
5.5 目的地游客安全感评价分析 | 第233-244页 |
5.5.1 观测变量权重系数的确定 | 第233-235页 |
5.5.2 目的地游客感指数测算 | 第235-236页 |
5.5.3 目的地游客安全感等级划分 | 第236-237页 |
5.5.4 目的地游客安全感指数评价 | 第237-242页 |
5.5.5 目的地游客安全感指数预警 | 第242-24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244-246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246-25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246-251页 |
6.1.1 目的地旅游安全度是旅游安全抵抗力与旅游安全入侵度博弈的结果 | 第246-248页 |
6.1.2 目的地游客安全感是游客安全期望与游客安全感知差异的主观响应 | 第248-250页 |
6.1.3 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是主观和客观双重整合的判定结果 | 第250-251页 |
6.2 理论上的进一步探讨 | 第251-256页 |
6.2.1 目的地旅游安全度:增强抵抗力,规避风险入侵 | 第252-253页 |
6.2.2 目的地游客安全感:实现期望与感知间的高度协调 | 第253-254页 |
6.2.3 目的地旅游安全:追求主观与客观的高度耦合 | 第254-255页 |
6.2.4 理论上的高度均衡与现实中的底线思维 | 第255-25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256-258页 |
第7章 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第258-270页 |
7.1 政策建议 | 第258-267页 |
7.1.1 形成目的地旅游安全第三方评价机制 | 第258-259页 |
7.1.2 构建目的地旅游安全预警机制 | 第259-260页 |
7.1.3 夯实旅游安全管理基础,形成常态化管理机制 | 第260-261页 |
7.1.4 健全目的地旅游安全公共服务体系 | 第261-263页 |
7.1.5 规范旅游应急处置流程,推进旅游紧急救援机制建设 | 第263-264页 |
7.1.6 加强旅游安全合作,推动旅游安全协同治理 | 第264-265页 |
7.1.7 完善目的地旅游安全风险化解机制 | 第265页 |
7.1.8 形成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反馈机制 | 第265-267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267-270页 |
7.2.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67-268页 |
7.2.2 研究局限 | 第268页 |
7.2.3 未来延伸方向 | 第268-270页 |
参考文献 | 第270-282页 |
致谢 | 第282-286页 |
附录 | 第286-313页 |
附录 1:目的地游客安全感调查问卷 | 第286-288页 |
附录 2:2003~2013 年全国31个地区目的地旅游安全度指数数据 | 第288-31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313-3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