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水文学)论文--水文地球化学论文

原位高砷地下水环境下铁氧化物矿物吸附态砷的释放特征及机理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1-39页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35页
        1.2.1 原生高砷地下水的分布第13-22页
        1.2.2 高砷地下水的形成机理第22-26页
        1.2.3 铁氧化矿物类型对砷迁移的影响第26-32页
        1.2.4 有机碳对砷迁移的影响第32-34页
        1.2.5 河套平原研究现状第34-35页
    1.3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第35-38页
        1.3.1 研究目标第35页
        1.3.2 研究内容第35-36页
        1.3.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36-38页
    1.4 创新点第38-39页
2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第39-50页
    2.1 河套平原自然地理概况第39-43页
        2.1.1 地形地貌第39-40页
        2.1.2 气候与水文第40-43页
    2.2 区域地质概况第43-48页
        2.2.1 地层岩性第43-46页
        2.2.2 含水组的水文地质特征第46-47页
        2.2.3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第47-48页
    2.3 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第48-50页
3 材料与方法第50-64页
    3.1 试验井的选取和样品采集第50-52页
        3.1.1 实验井的选取依据第50-51页
        3.1.2 地下水样品采集及现场分析第51-52页
    3.2 铁矿物的制备第52-57页
        3.2.1 水铁矿的制备第52页
        3.2.2 针铁矿的制备第52-53页
        3.2.3 赤铁矿的制备第53-54页
        3.2.4 包覆As-铁氧化物矿物的石英砂的制备第54-57页
    3.3 实验方法第57-61页
        3.3.1 静态原位试验第57-58页
        3.3.2 原位柱试验第58-60页
        3.3.3 所需试剂第60-61页
    3.4 固体样品的分析测试方法第61-62页
    3.5 地下水样品的室内分析第62-63页
    3.6 微生物样品测试方法第63-64页
4 不同铁矿物吸附态砷的释放特征及影响因素第64-84页
    4.1 引言第64页
    4.2 地下水化学特征第64-69页
    4.3 不同铁矿物吸附态砷的释放规律第69-74页
    4.4 砷释放的影响因素第74-78页
    4.5 矿物转化对砷释放的影响第78-83页
    4.6 本章小结第83-84页
5 原位环境中有机碳影响下铁氧化物吸附态砷的释放特征第84-120页
    5.1 引言第84页
    5.2 地下水化学动态变化特征第84-87页
    5.3 附砷铁氧化矿物中砷、铁释放特征第87-98页
        5.3.1 出水总砷、总铁变化特征第87-92页
        5.3.2 出水中砷形态的变化趋势第92-96页
        5.3.3 铁氧化物类型对砷释放的影响第96-97页
        5.3.4 有机碳对出水砷、铁的影响第97-98页
    5.4 附砷铁氧化矿物中砷、铁变化规律第98-115页
        5.4.1 附砷铁氧化矿物颜色和物相的变化第98-102页
        5.4.2 附砷铁氧化矿物中砷、铁分布特征第102-106页
        5.4.3 附砷铁氧化矿物砷、铁形态变化特征第106-107页
        5.4.4 柱中砷、铁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第107-114页
        5.4.5 有机碳对固体砷含量的影响第114-115页
    5.5 系统中砷的物量平衡第115-118页
    5.6 本章小结第118-120页
6 As-水铁矿中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分析第120-132页
    6.1 引言第120-121页
    6.2 铁氧化物上微生物多样性和物种差异分析第121-124页
        6.2.1 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第121-122页
        6.2.2 微生物的组间差异性第122-124页
    6.3 As-水铁矿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第124-130页
    6.4 微生物影响下砷的迁移释放第130-131页
    6.5 本章小结第131-132页
7 结论与建议第132-134页
    7.1 主要结论第132-133页
    7.2 未来研究的展望第133-134页
致谢第134-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48页
附录第148-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辽西义县盆地义县组中部孢粉组合分析及古气候探讨
下一篇:松散含水层水文地质若干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