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域陶瓷文化及当代价值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冀域陶瓷文化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冀域陶瓷文化的目的 | 第9-10页 |
1.1.2 研究冀域陶瓷文化的意义 | 第10页 |
1.2 冀域陶瓷文化及当代价值研究概述 | 第10-12页 |
1.2.1 国外对冀域陶瓷文化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对冀域陶瓷文化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3 国内外冀域陶瓷文化研究述评 | 第12页 |
1.3 冀域陶瓷文化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5页 |
1.3.1 冀域陶瓷文化的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3.2 冀域陶瓷文化的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二章 陶瓷及冀域陶瓷文化概说 | 第15-21页 |
2.1 陶瓷历史及陶瓷分类 | 第15-17页 |
2.1.1 陶瓷的历史 | 第15-16页 |
2.1.2 陶瓷的分类 | 第16-17页 |
2.2 文化分类及陶瓷文化 | 第17-19页 |
2.2.1 文化的概念和类型 | 第17-18页 |
2.2.2 陶瓷文化及其特征 | 第18-19页 |
2.3 冀域及冀域陶瓷文化 | 第19-21页 |
2.3.1 冀域范围界定 | 第19-20页 |
2.3.2 冀域陶瓷文化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冀域陶瓷业的发展历程 | 第21-29页 |
3.1 冀域陶瓷制造源远流长 | 第21-22页 |
3.1.1 冀域是中国陶瓷的重要源头 | 第21页 |
3.1.2 冀域陶瓷制造的曲折历程 | 第21-22页 |
3.2 冀域陶瓷兴衰脉络梳理 | 第22-27页 |
3.2.1 冀域陶瓷的萌芽时期 | 第22页 |
3.2.2 冀域陶瓷的发展时期 | 第22-23页 |
3.2.3 冀域陶瓷的繁荣时期 | 第23-26页 |
3.2.4 冀域陶瓷的衰落时期 | 第26-27页 |
3.3 冀域陶瓷衰落原因透析 | 第27-29页 |
3.3.1 战乱动荡阻碍瓷业发展 | 第27页 |
3.3.2 人才流失失去创新优势 | 第27页 |
3.3.3 优质原料枯竭失去资源优势 | 第27-28页 |
3.3.4 经济重心南移古代瓷业南迁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冀域陶瓷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29-35页 |
4.1 地理环境促进冀域陶瓷兴业 | 第29-30页 |
4.1.1 冀域优越的气候条件 | 第29页 |
4.1.2 冀域丰富的矿产资源 | 第29-30页 |
4.1.3 冀域充足的水资源 | 第30页 |
4.2 政治因素影响冀陶行业兴衰 | 第30-32页 |
4.2.1 政治环境影响冀陶发展 | 第30-31页 |
4.2.2 统治政策影响冀陶行业 | 第31-32页 |
4.3 思想因素制约冀域陶瓷成就 | 第32-35页 |
4.3.1 重农抑商思想制约冀陶发展 | 第32-33页 |
4.3.2 皇权至上传统制约冀陶发展 | 第33-35页 |
第五章 冀域陶瓷文化的丰富内涵 | 第35-55页 |
5.1 崇尚和谐的进步理念 | 第35-40页 |
5.1.1 冀域的王畿地位和浓郁的和谐理念 | 第35-36页 |
5.1.2 冀域陶瓷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第36-37页 |
5.1.3 冀域陶瓷崇尚人与人和谐相处 | 第37-40页 |
5.2 彰显文化的人文精神 | 第40-47页 |
5.2.1 冀域陶瓷造型风格注重自然美观 | 第40-42页 |
5.2.2 冀域陶瓷纹饰题材追求吉祥寓意 | 第42-44页 |
5.2.3 冀域陶瓷装饰图案反映荣华富贵 | 第44-47页 |
5.3 经济实用的科技创新 | 第47-55页 |
5.3.1 冀域陶瓷日用器物的创新 | 第47-50页 |
5.3.2 冀域陶瓷装饰技法的创新 | 第50-53页 |
5.3.3 冀域陶瓷烧制工艺的创新 | 第53-55页 |
第六章 冀域陶瓷文化的当今价值 | 第55-65页 |
6.1 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55-57页 |
6.1.1 陶瓷文化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 第55-56页 |
6.1.2 陶瓷文化滋养和谐的社会风气 | 第56-57页 |
6.2 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进步 | 第57-62页 |
6.2.1 弘扬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 | 第57-59页 |
6.2.2 传承奋发图强的创新精神 | 第59-60页 |
6.2.3 发扬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 | 第60-62页 |
6.3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 | 第62-65页 |
6.3.1 发挥陶瓷文化的民族凝聚优势 | 第62-63页 |
6.3.2 发挥陶瓷文化的价值导向优势 | 第63-64页 |
6.3.3 发挥陶瓷文化的精神渗透优势 | 第64-65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