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22页 |
1.1 缘起: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城市立交桥负空间景观建设积极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22页 |
1.4.1 研究相关基础理论 | 第17-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立交桥负空间相关概念解析 | 第22-33页 |
2.1 立交桥附属空间的相关释义 | 第22-28页 |
2.1.1 灰空间与垃圾空间 | 第22-23页 |
2.1.2 立交桥附属空间结构 | 第23-26页 |
2.1.3 立交桥附属空间特征 | 第26-28页 |
2.2 立交桥附属空间的“负”特性成因 | 第28-30页 |
2.2.1 不可调节的客观条件 | 第28-29页 |
2.2.2 缺乏规划理念的主观因素 | 第29-30页 |
2.3 立交桥负空间的潜在景观价值 | 第30-32页 |
2.3.1 稳定坚固的空间格局 | 第30-31页 |
2.3.2 城市景观空间的重要纽带 | 第31页 |
2.3.3 历史文化进展的符号语言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沈阳立交桥负空间现状利用的理性分析 | 第33-64页 |
3.1 沈阳市综合环境背景 | 第33-36页 |
3.1.1 自然环境背景 | 第33-34页 |
3.1.2 人文历史文化背景 | 第34-36页 |
3.2 沈阳立交桥现状概述 | 第36-61页 |
3.2.1 研究范畴界定 | 第36-39页 |
3.2.2 沈阳立交桥利用现状概述 | 第39-61页 |
3.3 沈阳立交桥负空间的现状利用价值分析 | 第61-62页 |
3.3.1 空间功能性不完整 | 第61页 |
3.3.2 地域文化性缺失 | 第61-62页 |
3.3.3 绿地环境生态性不系统 | 第6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沈阳立交桥负空间消“负”景观设计策略分析 | 第64-75页 |
4.1 立交桥负空间景观激活设计目标 | 第64-66页 |
4.1.1 改善城市灰空间环境 | 第64-65页 |
4.1.2 提升城市空间景观魅力 | 第65页 |
4.1.3 集约利用市政用地 | 第65页 |
4.1.4 提高城市交通环境效率 | 第65-66页 |
4.2 立交桥负空间消“负”景观设计原则 | 第66-68页 |
4.2.1 整体性原则 | 第66页 |
4.2.2 功能性原则 | 第66-67页 |
4.2.3 适应性原则 | 第67页 |
4.2.4 城市文化特色原则 | 第67-68页 |
4.2.5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68页 |
4.3 立交桥负空间景观消“负”设计可行性指导 | 第68-71页 |
4.3.1 贴合实际环境丰富空间形式 | 第68-69页 |
4.3.2 凸显沈阳古城历史文化符号 | 第69-71页 |
4.3.3 结合东北地区环境特性建设绿地生态系统 | 第71页 |
4.4 立交桥负空间景观消“负”设计方式 | 第71-74页 |
4.4.1 基础设施服务型景观 | 第71-72页 |
4.4.2 公众驻留休闲型景观 | 第72-73页 |
4.4.3 市政生态绿地型景观 | 第73-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立交桥负空间改造利用概念性景观方案设计——沈阳市二环高速立交桥(揽军路至细河路段) | 第75-92页 |
5.1 项目背景 | 第75-76页 |
5.1.1 项目缘起 | 第75页 |
5.1.2 项目背景 | 第75页 |
5.1.3 项目现状 | 第75-76页 |
5.2 项目分析 | 第76-79页 |
5.2.1 区位分析 | 第76页 |
5.2.2 场地分析 | 第76-79页 |
5.2.3 限制因素 | 第79页 |
5.3 改造利用措施 | 第79-91页 |
5.3.1 功能重注 | 第81-9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92-97页 |
6.1 城市立交桥桥下负空间景观的发展趋势 | 第92-94页 |
6.1.1 注重人文关怀 | 第92页 |
6.1.2 增强市民参与 | 第92-93页 |
6.1.3 修复城市空间 | 第93-94页 |
6.1.4 反转立交桥桥下空间 | 第94页 |
6.2 反思与总结 | 第94-96页 |
6.2.1 角色与责任 | 第94-95页 |
6.2.2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 | 第95-96页 |
6.3 论文研究尚待深入之处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作者简介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