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复合隔震墩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1.2 结构减震控制体系概述 | 第15-16页 |
1.2.1 主动控制 | 第15-16页 |
1.2.2 被动控制 | 第16页 |
1.2.3 半主动控制 | 第16页 |
1.2.4 混合控制 | 第16页 |
1.2.5 优势 | 第16页 |
1.3 结构隔震概述 | 第16-17页 |
1.4 结构基础隔震 | 第17-19页 |
1.4.1 基础隔震概念 | 第17页 |
1.4.2 基础隔震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1.4.3 基础隔震支座类型 | 第18-19页 |
1.5 竖向地震作用 | 第19-20页 |
1.6 三维基础隔震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三维复合隔震墩的设计 | 第23-31页 |
2.1 基础隔震原理 | 第23-24页 |
2.2 基础隔震体系动力分析 | 第24-25页 |
2.2.1 水平地震作用下分析 | 第24-25页 |
2.2.2 竖向地震作用下分析 | 第25页 |
2.3 三维隔震装置的必备条件 | 第25-27页 |
2.3.1 足够的承载力 | 第26页 |
2.3.2 适当的刚度 | 第26页 |
2.3.3 可靠的稳定性 | 第26页 |
2.3.4 较小的极限位移与复位功能 | 第26页 |
2.3.5 较长时间的耐久性 | 第26-27页 |
2.3.6 足够的阻尼 | 第27页 |
2.3.7 较低的造价和简易的施工 | 第27页 |
2.4 三维复合隔震墩 | 第27-30页 |
2.4.1 提出三维复合隔震墩的背景 | 第27-28页 |
2.4.2 三维复合隔震墩简介 | 第28-29页 |
2.4.3 三维复合隔震墩优势对比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三维复合隔震墩的计算模型 | 第31-39页 |
3.1 三维复合隔震墩计算模型 | 第31页 |
3.2 三维复合隔震墩计算分析 | 第31-35页 |
3.2.0 计算模型基本假定 | 第31-32页 |
3.2.1 隔震弹簧的设计 | 第32-33页 |
3.2.2 上部结构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 | 第33页 |
3.2.3 水平地震作用 | 第33-34页 |
3.2.4 竖向地震作用 | 第34-35页 |
3.2.5 三维复合隔震墩减震系数计算: | 第35页 |
3.3 三维复合隔震墩设计算例 | 第35-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三维复合隔震墩的制作工艺 | 第39-44页 |
4.1 钢模板介绍 | 第39-40页 |
4.2 三维复合隔震墩制作过程 | 第40-4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三维复合隔震墩的振动台试验 | 第44-54页 |
5.1 三维复合隔震墩试验设计 | 第44-47页 |
5.1.1 隔震墩设计 | 第44-45页 |
5.1.2 试验设备 | 第45页 |
5.1.3 振动台测点布置 | 第45-46页 |
5.1.4 振动台加载方案 | 第46-47页 |
5.1.5 试验加载波形 | 第47页 |
5.1.6 试验步骤及现象 | 第47页 |
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7-52页 |
5.2.1 试验结果 | 第48-52页 |
5.2.2 试验分析 | 第5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