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我国市政污泥产生量概述 | 第12-15页 |
1.1.1 我国污水处理量变化情况 | 第12-13页 |
1.1.2 我国城市污泥产生量变化情况 | 第13-15页 |
1.2 污泥中水分分布以及深度脱水本质 | 第15-16页 |
1.2.1 污泥处理处置对含水率的要求 | 第15页 |
1.2.2 污泥深度脱水的本质 | 第15-16页 |
1.3 影响污泥脱水性能的因素 | 第16-19页 |
1.3.1 胞外聚合物(EPS)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16-18页 |
1.3.2 pH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18页 |
1.3.3 粒径分布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18页 |
1.3.4 Zeta电位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18-19页 |
1.4 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的传统方法 | 第19-24页 |
1.4.1 物理调理方法 | 第19-21页 |
1.4.2 化学调理方法 | 第21-22页 |
1.4.3 生物调理方法 | 第22-23页 |
1.4.4 联合调理方法 | 第23-24页 |
1.5 高级氧化技术在污泥脱水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1.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内容与创新点 | 第26-28页 |
1.6.1 研究的意义 | 第26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6.3 创新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设备与分析方法 | 第28-34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8-29页 |
2.1.1 污泥 | 第28-29页 |
2.1.2 药品和试剂 | 第29页 |
2.2 器材和设备 | 第29-31页 |
2.3 试验分析方法 | 第31-34页 |
2.3.1 污泥脱水性能评价 | 第31-32页 |
2.3.2 污泥脱水机理分析 | 第32-34页 |
第三章 臭氧破碎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34-41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4-36页 |
3.2.1 臭氧投加量的确定 | 第34-36页 |
3.2.2 污泥的臭氧破碎 | 第3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6-39页 |
3.3.1 不同臭氧氧化时间对污泥脱水性能和Zeta电位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2 不同臭氧氧化时间对污泥滤液中SCOD浓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3 不同臭氧氧化时间对滤液中EPS、蛋白质和多糖含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臭氧破碎联合絮凝剂调理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41-53页 |
4.1 引言 | 第41-42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42页 |
4.2.1 污泥的臭氧破碎 | 第42页 |
4.2.2 污泥的再絮凝 | 第4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1页 |
4.3.1 臭氧破碎联合PAC调理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2 臭氧破碎联合PFS调理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3 臭氧破碎联合PAC调理对污泥Zeta电位的影响 | 第44-45页 |
4.3.4 臭氧破碎联合PFS调理对污泥Zeta电位的影响 | 第45-46页 |
4.3.5 破碎再絮凝过程中各因素与污泥脱水性能的相关性分析 | 第46-47页 |
4.3.6 臭氧破碎联合絮凝剂调理对污泥滤液中SCOD浓度的影响 | 第47-49页 |
4.3.7 破碎再絮凝最优调理条件下的过程分析 | 第49-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Fenton-like试剂联合PFS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53-67页 |
5.1 引言 | 第53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53-56页 |
5.2.1 污泥的调理 | 第53-54页 |
5.2.2 单因素试验 | 第54页 |
5.2.3 响应面优化试验 | 第54-5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5页 |
5.3.1 初始pH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56页 |
5.3.2 Co2+投加量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56-57页 |
5.3.3 H2O2投加量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57页 |
5.3.4 PFS投加量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 第57-58页 |
5.3.5 Fenton-like试剂联合PFS的响应面优化 | 第58-63页 |
5.3.6 Fenton-like试剂联合PFS的调理过程分析 | 第63-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件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