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代表权制度的法律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1章 公司代表权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9-16页 |
1.1 公司代表权的性质和特征 | 第9-12页 |
1.1.1 公司代表权的性质 | 第9-10页 |
1.1.2 公司代表权的法律价值分析 | 第10-12页 |
1.1.3 公司代表权的法律特征 | 第12页 |
1.2 代表权的行使模式 | 第12-13页 |
1.2.1 法定唯一制 | 第12-13页 |
1.2.2 单一代表制与共同代表制 | 第13页 |
1.2.3 约定代表制 | 第13页 |
1.3 我国公司代表权制度的形成与演进 | 第13-16页 |
1.3.1 我国公司代表权制度的形成原因 | 第13-14页 |
1.3.2 我国公司代表权制度的演进 | 第14-16页 |
第2章 域外公司代表权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16-22页 |
2.1 日本模式 | 第16-17页 |
2.1.1 单一代表制为主的混合模式 | 第16页 |
2.1.2 日本法对代表权的限制 | 第16页 |
2.1.3 授权非代表人行使公司代表权的规定 | 第16页 |
2.1.4 代表人的民事责任 | 第16-17页 |
2.2 德国模式 | 第17-18页 |
2.2.1 共同代表制为主的混合模式 | 第17页 |
2.2.2 德国法对代表权的限制 | 第17-18页 |
2.3 法国模式 | 第18-19页 |
2.3.1 独具特色的单一代表制 | 第18页 |
2.3.2 法国法对代表权的限制 | 第18-19页 |
2.4 英美模式 | 第19-21页 |
2.5 对我国的启示 | 第21-22页 |
第3章 我国公司代表权制度的缺陷 | 第22-25页 |
3.1 法定代表人制度的缺陷 | 第22-23页 |
3.1.1 影响公司经营 | 第22页 |
3.1.2 影响公司代表人履职 | 第22-23页 |
3.1.3 影响第三人利益 | 第23页 |
3.2 我国公司代表权制度的其他缺陷 | 第23-25页 |
3.2.1 权责统一机制的缺失 | 第23-24页 |
3.2.2 责任体系的不完备 | 第24页 |
3.2.3 公司印章的滥用 | 第24-25页 |
第4章 我国公司代表权制度的完善 | 第25-28页 |
4.1 基本原则 | 第25-26页 |
4.1.1 坚持公司意思自治 | 第25页 |
4.1.2 坚持人人平等 | 第25页 |
4.1.3 坚持权责统一 | 第25页 |
4.1.4 强化权力监督 | 第25-26页 |
4.2 具体措施 | 第26-28页 |
4.2.1 改法定唯一制为单一代表制 | 第26页 |
4.2.2 改代表人登记要件主义为公示主义 | 第26页 |
4.2.3 建立滥用代表权的民事责任追究机制 | 第26-27页 |
4.2.4 对公司董事、高管的勤勉义务进行细化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0页 |
后记 | 第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