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施工论文--各项工程与工种论文--安装工程论文--房屋结构安装论文--金属结构安装论文

大跨度钢桁架结构温度效应的计算分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5-27页
    1.1 引言第15页
    1.2 大跨度钢结构的研究第15-19页
        1.2.1 桁架结构的特点及应用第15-16页
        1.2.2 大跨度房屋钢结构的分类及特点第16-19页
    1.3 大跨度钢结构的温度效应第19-21页
        1.3.1 温度作用对大跨度钢结构的影响第19页
        1.3.2 国内外对大跨度钢结构温度作用的研究现状第19-21页
    1.4 大跨度结构支座的应用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25页
        1.4.1 大跨度结构支座的应用现状第21-23页
        1.4.2 结构支座的分类第23-24页
        1.4.3 结构支座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4-25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5-27页
2 大跨度钢结构温度效应分析基本理论第27-37页
    2.1 引言第27页
    2.2 温度作用及取值第27-28页
        2.2.1 温度作用第27-28页
        2.2.2 温度作用取值第28页
    2.3 有限元方法第28-30页
    2.4 温度应力计算第30-35页
        2.4.1 温度应力计算的有限元法第30-33页
        2.4.2 空间桁架位移法计算温度应力第33-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7页
3 大跨度钢屋盖温度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施工合拢温度的建议第37-57页
    3.1 引言第37页
    3.2 跨度对结构温度效应的影响第37-41页
        3.2.1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37-38页
        3.2.2 计算结果及分析第38-41页
    3.3 混凝土柱高度对结构温度效应的影响第41-43页
        3.3.1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41页
        3.3.2 计算结果及分析第41-43页
    3.4 温差大小对大跨度钢屋盖温度效应的影响第43-53页
        3.4.1 有限元模型第43-44页
        3.4.2 自重作用下钢屋盖的受力和变形第44-46页
        3.4.3 温度作用下钢屋盖的受力和变形第46-48页
        3.4.4 温度和自重组合效应下钢屋盖的受力和变形第48-53页
    3.5 大跨度钢屋盖施工合拢温度的建议第53-54页
        3.5.1 合拢温度的确定原则第53页
        3.5.2 合拢温度的选择第53-54页
        3.5.3 合拢时间的选择第54页
    3.6 本章小结第54-57页
4 大跨度钢屋盖结构温度作用的计算分析第57-71页
    4.1 引言第57页
    4.2 工程概况第57-58页
    4.3 有限元计算模型建立第58-59页
    4.4 荷载取值及荷载工况组合第59-61页
        4.4.1 荷载的取值第59-60页
        4.4.2 荷载工况组合第60-61页
    4.5 计算结果和分析第61-70页
        4.5.1 承载力极限状态应力结果第61-67页
        4.5.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结果分析第67-68页
        4.5.3 钢屋盖结构温度应力特点第68-70页
    4.6 本章小结第70-71页
5 支座形式和刚度对钢屋盖温度效应的影响及支座设计建议第71-103页
    5.1 引言第71页
    5.2 不同支座约束形式有限元计算与分析第71-79页
        5.2.1 有限元计算模型第71-72页
        5.2.2 计算结果分析第72-79页
    5.3 不同支座刚度有限元计算与分析第79-84页
        5.3.1 有限元计算模型第80-81页
        5.3.2 计算结果分析第81-84页
    5.4 固定铰支座与可动铰支座的比较与分析第84-99页
        5.4.1 自振周期和振型第84-86页
        5.4.2 结构变形分析第86-89页
        5.4.3 结构受力分析第89-99页
    5.5 大跨度钢桁架屋盖考虑温度效应的支座设计第99-101页
        5.5.1 支座设计的意义第99-100页
        5.5.2 大跨度钢桁架屋盖支座设计建议第100-101页
    5.6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6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103-105页
    6.1 主要结论第103-104页
    6.2 展望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教研和科研项目第111-113页
致谢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某超限高层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及分析
下一篇:广州市某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与数值模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