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3 研究思路及创新 | 第13-15页 |
1.3.1 使用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2章 信托受益权转让及其存在的法律风险 | 第15-29页 |
2.1 信托受益权 | 第15-21页 |
2.1.1 信托受益权的法律性质 | 第15-20页 |
2.1.2 信托受益权的内容 | 第20-21页 |
2.2 信托受益权的转让 | 第21-24页 |
2.2.1 信托受益权转让的含义 | 第21页 |
2.2.2 信托受益权转让与继承和流转的区分 | 第21-22页 |
2.2.3 信托受益权转让的条件、效力和限制 | 第22-24页 |
2.3 我国信托受益权转让现状 | 第24-25页 |
2.4 我国信托受益权转让存在的法律风险及其分析 | 第25-29页 |
2.4.1 当前信托受益权转让模式的操作性风险分析 | 第25-26页 |
2.4.2 信托受益权转让的合规性法律风险分析 | 第26页 |
2.4.3 现有信托受益权转让规则滞后的法律风险分析 | 第26-27页 |
2.4.4 缺乏信托受益权转让的信息披露机制带来的交易风险分析 | 第27页 |
2.4.5 信托登记制度不健全造成的转让法律风险分析 | 第27页 |
2.4.6 借信托受益权转让之名规避金融监管的风险分析 | 第27-29页 |
第3章 域外信托受益权转让风险防控比较借鉴 | 第29-35页 |
3.1 美国信托受益权转让风险防控现状与法律分析 | 第29-31页 |
3.1.1 美国信托受益权转让风险防控相关规则 | 第29-30页 |
3.1.2 美国信托受益权转让风险防控现状与法律分析 | 第30-31页 |
3.2 日本信托受益权转让风险防控现状与法律分析 | 第31-33页 |
3.2.1 日本信托受益权转让风险防控相关规则 | 第31-32页 |
3.2.2 日本信托受益权转让风险防控现状与法律分析 | 第32-33页 |
3.3 域外风险防控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 第33-35页 |
3.3.1 加强信托信息披露保障投资者知情权 | 第33页 |
3.3.2 部分借鉴日本的信托登记对抗主义 | 第33页 |
3.3.3 信托登记查询程序中区分信托原薄和信托专薄 | 第33-35页 |
第4章 我国信托受益权转让风险防控的法律建议 | 第35-42页 |
4.1 明确信托受益权转让必须具备的要素 | 第35-36页 |
4.1.1 信托受益权转让应采取书面合同 | 第35页 |
4.1.2 明确信托受益权取得的时间 | 第35页 |
4.1.3 履行信托受益权转让的有效通知义务 | 第35-36页 |
4.1.4 信托受益权转让生效的条件 | 第36页 |
4.2 完善信托受益权登记制度 | 第36-38页 |
4.2.1 建立统一的全国性信托登记平台 | 第36-37页 |
4.2.2 规范信托登记的具体内容并分类登记 | 第37页 |
4.2.3 建立信托登记查询程序 | 第37页 |
4.2.4 明确信托登记的效力 | 第37-38页 |
4.3 完善信托信息披露机制 | 第38-39页 |
4.3.1 完善信托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规范 | 第38页 |
4.3.2 加强对信托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 | 第38-39页 |
4.3.3 建立信息披露错误赔偿制度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 第39页 |
4.4 完善信托受益权转让的金融监管 | 第39-42页 |
4.4.1 取消银监会禁止拆分转让的相关规定 | 第39-40页 |
4.4.2 加强对P2P模式下信托受益权转让业务的监管 | 第40页 |
4.4.3 扩大中央银行信息收集授权 | 第40页 |
4.4.4 建立和完善金融风险传递监测机制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后记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