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0-11页 |
| Abstract | 第11-12页 |
| 1 绪论 | 第13-17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页 |
| 1.2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写作框架 | 第13-15页 |
| 1.3 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7-23页 |
| 2.1 国内文献 | 第18-20页 |
| 2.1.1 消费信贷与宏观经济的关系研究 | 第18-19页 |
| 2.1.2 中国消费信贷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9页 |
| 2.1.3 消费信贷与预期 | 第19-20页 |
| 2.2 国外文献 | 第20-21页 |
| 2.2.1 理论研究 | 第20-21页 |
| 2.2.2 消费信贷与消费需求关系的研究 | 第21页 |
| 2.2.3 关于消费信贷、需求与流动性约束的关系研究 | 第21页 |
| 2.3 文献评述 | 第21-23页 |
| 3 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 3.1 消费预期相关理论 | 第23-24页 |
| 3.1.1 预期的基础理论 | 第23页 |
| 3.1.2 预期与政策有效性 | 第23-24页 |
| 3.1.3 弗里德曼永久收入理论 | 第24页 |
| 3.2 消费预期影响因素 | 第24-25页 |
| 3.3 消费预期的特点 | 第25页 |
| 3.3.1 群体效应 | 第25页 |
| 3.3.2 滞后效应 | 第25页 |
| 3.4 消费信贷的相关理论 | 第25-26页 |
| 3.4.1 消费信贷的定义与组成部分 | 第25-26页 |
| 3.4.2 消费信贷与经济发展 | 第26页 |
| 3.5 中国消费信贷现状 | 第26-28页 |
| 4 实证分析 | 第28-53页 |
| 4.1 模型的建立 | 第28页 |
| 4.2 数据的选择和处理 | 第28-30页 |
| 4.3 预期对消费信贷总增量的实证研究 | 第30-37页 |
| 4.3.1 消费信贷总增量的协整分析 | 第30页 |
| 4.3.2 利用信息准则确定最优滞后阶数 | 第30页 |
| 4.3.3 联合显著性及单位根检验 | 第30-33页 |
| 4.3.4 脉冲响应函数 | 第33-35页 |
| 4.3.5 预测误差方差分解 | 第35-36页 |
| 4.3.6 小结 | 第36-37页 |
| 4.4 预期对中长期消费信贷增量的实证分析 | 第37-45页 |
| 4.4.1 消费信贷中长期增量的协整分析 | 第37页 |
| 4.4.2 利用信息准则确定最优滞后阶数 | 第37-38页 |
| 4.4.3 联合显著性及单位根检验 | 第38-41页 |
| 4.4.4 脉冲响应函数 | 第41-43页 |
| 4.4.5 预测误差方差分解 | 第43-44页 |
| 4.4.6 小结 | 第44-45页 |
| 4.5 预期对短期消费信贷增量的实证分析 | 第45-53页 |
| 4.5.1 利用信息准则确定最优滞后阶数 | 第45页 |
| 4.5.2 联合显著性及单位根检验 | 第45-48页 |
| 4.5.3 脉冲响应函数 | 第48-50页 |
| 4.5.4 预测误差方差分解 | 第50-52页 |
| 4.5.5 小结 | 第52-53页 |
| 5 措施与结论 | 第53-56页 |
| 5.1 构建合理的理性预期结构 | 第53页 |
| 5.2 构建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体系 | 第53-54页 |
| 5.3 促进社会保障机制的发展 | 第54页 |
| 5.4 落实信用体系与法律监管 | 第54-55页 |
| 5.5 消费信贷发展意见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