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Zn(Cd)-Ln杂核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光物理性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前言第8-37页
    1.1 稀土d-f杂核配合物的研究意义第8-9页
    1.2 Zn(Cd)-Ln配合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35页
        1.2.1 以Ln(Ⅲ)和Zn(Ⅱ)为中心金属离子的配合物第9-29页
        1.2.2 以Ln(Ⅲ)和Cd(Ⅱ)为中心金属离子的配合物第29-35页
    1.3 本文的选题依据及计划内容第35-36页
    1.4 我们的工作第36-37页
第2章 实验部分第37-43页
    2.1 试剂、仪器及表征方法第37-38页
        2.1.1 试剂第37页
        2.1.2 仪器第37-38页
        2.1.3 表征方法第38页
    2.2 配合物的合成第38-40页
        2.2.1 配合物(1)-(6)的合成第38-39页
        2.2.2 配合物(7)的合成第39页
        2.2.3 配合物(8)的合成第39页
        2.2.4 配合物(9)的合成第39-40页
    2.3 晶体结构测定第40-43页
        2.3.1 Zn-Ln配合物(1)-(6)的结构测定第40-42页
        2.3.2 Cd-Ln配合物(7)和单核配合物(8),(9)的结构测定第42-43页
第3章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描述第43-56页
    3.1 配合物{LnZn(2,3-pydc)(1,3-bdc)(OH)(H_2O)·H_2O}_n(Ln=Sm,1;Eu,2;Dy,3;Gd,4)的晶体结构第43-45页
    3.2 配合物{LnZn(2,3-pydc)(1,3-bdc)(OH)(H_2O)_2·H_2O}_n(Ln=Pr,5;Nd,6)的晶体结构第45-48页
    3.3 配合物[Sm_3Cd_2(o-C_8O_4H_4)_6(OAc)(phen)_2(H_2O)_2]_n(7)的晶体结构第48-51页
    3.4 配合物[Pr(OX)(OAc)(H_2O)]_n(8)的晶体结构第51-53页
    3.5 配合物{[Ho(OX)_(1/2)(C_4H_6O_4)(H_2O)_2]·H_2O}_n(9)的晶体结构第53-56页
第4章 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能研究第56-70页
    4.1 配合物的UV-Vis-NIR吸收光谱的分析和指认第56-59页
    4.2 配合物(1)-(9)在可见区和近红外区的发光光谱分析和指认第59-66页
        4.2.1 配合物{[SmZn(2,3-pydc)(1,3-bdc)(OH)(H_2O)]·H_2O}_n(1)的发光性能第60-61页
        4.2.2 配合物{[EuZn(2,3-pydc)(1,3-bdc)(OH)(H_2O)]·H_2O}_n(2)的发光性能第61页
        4.2.3 配合物{[DyZn(2,3-pydc)(1,3-bdc)(OH)(H_2O)]·H_2O}_n(3)的发光性能第61-62页
        4.2.4 配合物{[GdZn(2,3-pydc)(1,3-bdc)(OH)(H_2O)]·H_2O}_n(4)的发光性能第62-63页
        4.2.5 配合物{[PrZn(2,3-pydc)(1,3-bdc)(OH)(H_2O)_2]·H_2O}_n(5)的发光性能第63页
        4.2.6 配合物{[NdZn(2,3-pydc)(1,3-bdc)(OH)(H_2O)_2]·H_2O}_n(6)的发光性能第63-64页
        4.2.7 配合物[Sm_3Cd_2(o-C_8O_4H_4)_6(OAc)(phen)_2(H_2O)_2]_n(7)的发光性能第64-65页
        4.2.8 配合物[Pr(OX)(OAc)(H_2O)]_n(8)的发光性能第65-66页
        4.2.9 配合物{[Ho(OX)_(1/2)(C_4H_6O_4)(H_2O)_2]·H_2O}_n(9)的发光性能第66页
    4.3 红外光谱的分析与指认第66-70页
        4.3.1 配合物(1)-(6)的红外光谱第66-68页
        4.3.2 配合物(7)的红外光谱第68页
        4.3.3 配合物(8)-(9)的红外光谱第68-70页
结论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8页
附录第78-8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84-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分子动力学对含裂纹石墨烯的力学性能研究
下一篇:生物质和煤在超临界水中的气化制氢特性研究